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10:28:00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多地秋凉显现。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华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了10℃。
7日至8日,新一轮降雨将无缝衔接,南方高温天气逐步收敛,北方早晚时段凉意加重,多地最低气温将创今年立秋以来新低。
今天(9月7日)迎来白露节气,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意味着自此开始自然界寒气将逐步增长,冷空气“转守为攻”。
天气转凉,不少人开始念叨“春捂秋冻”,不急着添衣。其实,适宜的凉爽刺激确实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但怎么“冻”才科学适度?什么人适合“冻”?哪些部位不能“冻”?一文说清。
夏末秋初
为啥要“秋冻”?
“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这样的防寒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对一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但“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的时候(如日照温度在15℃~20℃)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
不过入秋后早晚气温较低,需及时添加外套或长袖,避免身体受寒。当早晚气温降至10℃以下时,应停止“秋冻”。
“秋冻”≠“挨冻”
白露时节牢记三不冻
“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裸露身体“挨冻”,以下这些部位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头颈
头部受冻,寒气会入侵体内,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在气温低、风大时,一定要做好头部保暖,儿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外出可佩戴帽子防风防寒。
而脖子一旦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头颈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保暖小妙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晋介绍,平时可以将掌心相对快速揉搓,等到手心发热后,捂在颈部,可有效减轻肩颈受凉的症状。
▶双脚
中医里有“寒从脚生”的说法,脚冷则全身冷,身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
张晋表示,白露节气后应避免穿凉鞋,外出时要穿上袜子,注意不要裸露脚踝,做好保暖。
▶腹背
人体的背部、腹部、脐周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部位,即使在初秋,也应适当保暖。
随着气温下降,一些脾胃阳虚、脾肾阳虚、阳气不足的人在受凉后容易出现腹痛、腹胀、不消化或大便不成形等问题,需要格外注意腹部保暖。
总体来说,“秋冻”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人体部位不同区别对待。
科学“秋冻”有条件
这六类人并不适合!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青壮年、体质较好的老年人等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进行,但以下这6类人“秋冻”可能会诱发疾病。
▶有呼吸系统疾病的
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
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缩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造成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危及生命。
▶有胃病的
冷空气侵犯胃肠,容易诱使胃部溃疡等旧病复发,还可能引起症状加重。
▶有糖尿病的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造成微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有“老寒腿”的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病人受寒时会疼痛加重,应注意加强腿部保暖。
▶虚寒体质的女性
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白露之后 气温下降
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进行“秋冻”
有基础疾病、虚寒体质人群
应谨慎“秋冻”
加强头颈、腰腹、脚等
关键部位保暖
若身体出现不适 及时去医院就诊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