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5:53:00
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等单位承办的“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于4月26 日在北京举行。“言恭达助学行动”是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要求,致力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一项公益盛事。活动面向全国在校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以激励当代广大师生投身于诗、书、画三者融通的艺术创作与传承,以诗言情,以书表意,以画抒怀,讴歌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进程中,最为突出并独有的特性就是连续性,而连续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传承。可以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没有传承,中华文化就没有超强的凝聚力、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不会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毕竟,“中华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中国书画才活着。”(言先生语)“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的举办,既为广大在校师生搭建了艺术交流平台,又开辟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诗书画融通的新路径。中华诗词学会诗教部副主任、策展人李建春称:“‘言恭达助学行动’的举办,可谓如明珠闪耀于艺术星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示范。言恭达先生凭借此次展览,将美育理念落地,为诗书画‘三美合璧’的理想目标树起旗帜,彰显出一位艺术家‘为往圣继绝学’的时代担当。”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从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文)是文字的艺术,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三者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艺术门类,但同作为古老哲学范畴下的文学艺术,它们又有高度的相通性,比如说画是“有形诗”“无声诗”,诗为“无形画”“有声画”,以及“诗画一律”“书画同源”“诗画同源”等。彼此间保持着审美乃至意识形态的统一性,能够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深刻指出汉字有意音形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对于一件诗书画融通的艺术作品来说,也有此三美,书法的可读可闻,谓音美;绘画的应物象形、随物赋形,谓形美;诗歌的节奏韵律,谓意美。此三美在一件作品中浑然一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的视觉效果,甚至带来四维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展现出传统艺术的本质和张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视角和具象演绎。
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创作是中国文人艺术精神与文化追求的集中呈现,所以古代大多数文人都是身兼诗人与书家、诗人与画家、书家与画家的双重身份,或身兼诗人、书家、画家的多重身份,这是历代文人书画的主要特征,也是历代书画家的毕生追求。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之法透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清晰地阐述了书法、绘画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虽然书、画处于诗歌的从属地位,但同样成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这也是苏轼对“诗书(画)一体”观的核心表达。苏轼又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人画家王维诗画互融的独特美学境界。这也如沈宗骞的理解:“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入画”。古代文人追求诗书合一、诗画合一的诗、书、画三者融通,不仅有情感上的共鸣和默契,也包括形式上的合一。如《宋元文艺思想史》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文人进行书法创作时,习惯于以诗文为书写内容,用书法飞舞的笔墨传达诗人情意,让人感到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完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正是宋元文人将诗书并称,不仅提高了书法地位,也推动了书法文人化的进程。
本次展览教师组中诗书类“杰出艺术人才”获得者张耀虎是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的一名老师,在近十余年的书法创作中一直坚持书写自作诗文。他认为诗书合璧、文质兼美是书法文脉的关键,深有体会地说:
当下书法创作的困境与局限,一方面是书写本身的艺术难以突破,多以复制、仿书式创作为主;一方面是创作文本的选择,多抄写古代诗文。古人赖以自作诗文为文本内容的书写,在当代却变得只能去抄抄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了。当代的书法现状,似乎呈现给我们的只能是当下人的笔墨加过去人的诗文。纵观过去,严格来说单纯的笔墨是难以代表当下整个时代的,唯有诗书一体的真实情感的复合式创作,才能更立体地体现书法文化的饱满,亦能在历史长河中有温度的传播。
中华诗词学会责任与担当,为促进诗词与书法的新时代创作的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由过去的“沈鹏诗书画奖”到今天的“言恭达助学行动”,沈鹏和言恭达两位先生作为当代诗书一体创作的大家,都在关注当代艺术家在诗书画、诗书方面的创作,联合中华诗词学会挖掘、助力诗书画和诗书创作的艺术家,于诗文传统在当代书法创作上的彰显功莫大焉!
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既要与传统文脉不可分割,又要更多地融入时代当下的精神。诗书画融通的传承,本质上是让那些日用而不知的古典文明在当下延续,进行时代文化的再创造。言先生说:“中华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检验过的优秀文化,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构建缝合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审美情趣的文艺理论,用以指导我们文艺的发展,使之在世界文艺之林绽放异彩。”进行诗书画双重或多重的融通创作,能避免书法或绘画割裂、孤立的传承、弘扬,是将其放在深厚而宽广的文化背景上做考量,以突出中国书画的文化和艺术的双重属性。在当代社会中,诗书画三者融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延伸。打破艺术媒介的界限,将诗书画融会贯通,可畅其胸臆,散其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如此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笔墨语言和人文内涵,有技有道、有艺有文,让作品更加地气韵生动和精神饱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进行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既是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更加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创作理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砥砺出新的经典。如言先生在《书学散步》一书中所说: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传世经典的艺术作品时会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内容上,书写记录了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生活或特定的人文事件;艺术上,是在传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了那个时代新的元素,包括笔墨技法元素与时代精神元素,完成了一个时代艺术承继与创造的辉煌。艺术作品的时代文化创造无非有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创变,“文”与“质”的互动。
于当下书画家而言,往往在“怎么写”“怎么画”的问题上都很重视,然却忽略了“写什么”“画什么”,也就是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认知误区。通过“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我们得到了“写什么”“画什么”的答案,那就是进行诗、书、画三者或其中两者融通的创作,这也是在落实艺术与文化并重、形式与内容并重、弘扬传统与彰显时代并重。言先生说:“诗书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家诗人的心灵与人类精神交融,是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因此,一件书法的文字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它是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感人的前提。”言先生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就在于他有着诗书画融通而孤翮振飞的高格,身上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和风骨。学者李昌集称:“从晚清民国到当代,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互渗交通,成为造就书法家的普遍门径。恭达即此历史语境在当下的延伸所造就的代表性书家之一,所以他不但是一流书家,也是功力颇深的山水画家,同时还是善作古体诗的‘诗家’。”
提倡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并非要求书画家人人必须是诗人、个个都能以自作诗文来进行书画创作,而是强调书画的文学性,要求书画家必须有文化的修养,都要做文化人,而非单纯的手艺人。比如言先生在书法创作中经常书写自作诗文的同时,按特定书法创作主题需要,也有意识地摘录他人诗词内容,但都是特有所需,特有所感, 特意写的。他在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诗词代表作为内容创作了大草长卷《军魂颂》,借此来缅怀和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可以说,言先生书写他人的诗词文章,都是慎重选择的结果,其文本大多具有文学性、经典性、话题性等特点。或“发而为文词”或“选用一定的文词内容”,皆能在这些内容中找到共鸣,因为他在创作中总是力求衔华佩实,让书写内容与书法形式相互依存,协调统一,从而达到艺术乃至文化上的一种完美。正谓“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顾随《驼庵诗话》)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有着很强连续性的文化形式,因而具有传承性。而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社会传承,这就需要依靠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教育与学习。因此,于每一个书画家而言,都要不断地提升文化素养、锤炼专业技能、并深化自我的思想、情感、审美、格调,以及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诗经·小弁》:“有漼者渊,萑苇淠淠。”意谓深水潭边,芦苇等水草多茂盛。同理,强化书画家的文化修养,自是有助于书画艺术的提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写到最后、画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
言先生认为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化和优秀国际文化的本土活化,具有创造性地完成着双向的活化,并取得时代文化创造的成果。”以此来看,当下倡导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无疑就是典型的方式。因此,言先生倡导、发起的“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一项举措,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从三个维度高度概括了此次行动的深远意义:是诗书画融合之困而做出的破局探索、有着美育实践与文化传承的现实价值、从在校师生抓起是美育浸润的长远构建。这于当下林林总总的书画展览来说,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纵观本届诗书画展,不管是教师组还是学生组的诗书、诗书画作品,都有对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的传承弘扬,同时,也有对“两个结合”文艺路径的探索创新。这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艺样式中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更加优化当下的艺术创作生态,让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真正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这也是确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导向——“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大学生组中诗书类“杰出艺术人才”获得者马如飞,是一位来自新疆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的硕士,他感激道:“从沈鹏先生到言恭达先生,两代书家以翰墨传薪火,用慈心育桃李,这份文化担当令我辈感佩。展览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文人精神的延续,我愿承继前辈的风骨,在笔墨耕耘中传递人文情怀,让书法艺术既存金石之气,亦怀赤子之心。”
周文彰在展览作品集前言中写到:
言恭达,这位在中国书法家及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大家,对美育见解深刻。他认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当代生活美学,需实现跨时代融合与转型;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贴合现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当代生活美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要保留精髓并推动多元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此,他发起“言恭达助学行动”。
从昔日“沈鹏诗书画奖”大赛到今天“言恭达助学行动”诗书画展,皆是秉持美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从美育源头出发,致力于中华传统诗书画的融通发展。无不说明沈鹏先生及言先生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诗书画的审美修养和人文修养而努力着。以建设诗书画融通的艺术人才队伍来推动当代中国书法事业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是在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同时给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自我展示的平台,助力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在当下蓬勃发展。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前提的,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本是传统文人的必备技艺,然在当下艺术界却成了一种稀缺:会作诗的不会写字,会写字的又作不了诗;会画画的写不好字,以至于只能落个穷款,更谈不上题画诗。鉴于这样的一个境况,倡导诗书画融通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在艺术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都是非常必要的。沈鹏先生曾寄语首届“沈鹏诗书画奖”大赛:
融会诗书画,讴歌真善美,不要简单地将多方面的才能看作“多面手”,看作一项技能,这是文化传统,而且人文意识是传统的精华,这在当前社会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昌硕诗云:“诗文书画有其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诗、书、画三者融通的艺术创作,要“合璧”,首要“和谐”,重在诗书画互通、共生共融,融于一炉,即书技画技相结合、诗境书境画境相结合,呈现出“情”与“采”“质”与“文”等内容与形式的全面融通。并不是说简单地在画上题写自作诗就是诗书画融通,这种表面形式的撮合往往不是基于审美认同和自我心性表达的内在要求,便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由此来看,从事诗书画融通的创作并非朝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视为一生的修行。我们在展览现场欣喜地看到,诗书或诗书画一体的实践创作与审美已经精妙融通到高校师生的书画作品中,以人文的本真呈现出朴素的大美。而且诗书画融通也如同美育的种子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他们对美的感知与追求,呈现出言先生所期望的“将艺术还原至文化,求真于经典”美育效果。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诗、书、画三者融通的艺术创作,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要务;“言恭达助学行动”则反映出言先生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我们必须遵循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呼唤全社会敬畏传统、仰视经典、感恩时代、感悟生活、感知民生,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时代文化价值!”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流露出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从活动的主办方中华诗词学会,到沈鹏先生、言先生对活动的发起、资助,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书画艺术家必须具备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这也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