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00:53:00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19日电(记者胡斌)来到比利时的埃尔热博物馆之前,我从来不曾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跨国友谊。
1934年,已经出版过4本漫画、小有成就的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打算画一本关于遥远中国的漫画。一位神父向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他,推荐了一个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张充仁,帮助他了解真实的中国。从此,两个年轻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跨越半个地球的友谊。
埃尔热正是著名的系列漫画《丁丁历险记》的作者。《蓝莲花》是《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第五本,“蓝莲花”是故事中位于上海的一间鸦片馆的名称。张充仁化身丁丁的朋友“中国张”出现在故事中,丁丁在他的帮助下,成功粉碎了一个国际鸦片走私团伙的阴谋。
在张充仁的帮助下,埃尔热的《蓝莲花》大获成功,被认为是《丁丁历险记》开始追求故事背景真实性的标志。 “丁丁”的环球旅行让《丁丁历险记》声名大噪,被译成上百种文字、发行超过2.7亿册,仅欧洲就有约10亿读者。
友谊的见证
走进博物馆,随处可见埃尔热与张充仁友谊的见证。
大厅最中心的位置摆放着三组展品,分别是张充仁送给埃尔热的铜像、张充仁的日记本和毛笔、笔筒、张充仁应法国文化部委托制作的埃尔热大铜像的模型。
博物馆播放着的多个记录影片,都在讲述埃尔热和张充仁的交往细节。《蓝莲花》各版本的手稿、成品与埃尔热的其他作品一起得以展示。在一张一百多个《丁丁历险记》人物“大合影”中,“中国张”就在丁丁旁边,位居“C位”,他手里拿着的牌匾用法语写着“是的,友谊”(OUI A L'AMITIE)。
甚至在礼品商店,一进门就看到丁丁穿着中式服装,躲在一个瓷罐里,背后是《蓝莲花》的封面。收款台上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则是精装版《蓝莲花》和法语版的张充仁传记《张充仁:旅行艺术家》。
中国文化滋养比利时画家
1934年5月1日下午5点,埃尔热第一次在布鲁塞尔见到张充仁。有一段时间,每个周日下午,他们会聚在一起,一边享用小吃和饮品,一边由张充仁给埃尔热讲中国的故事,探讨漫画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去森林漫步。
很难想象,埃尔热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从没有上过美术学院。而张充仁不仅从小接受传统中国美学的熏陶,且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受到了系统的美学教育,在雕塑和绘画方面都颇有成就。张充仁对埃尔热的帮助,不仅局限于向他介绍中国的风土民俗,更包括了传授中国美术技法。
张充仁向他介绍中国画的单线白描技法、山水画的意象、留白产生的意境,以及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表达明暗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何在虚实的对比中找到艺术语言。正是这种空间感构成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张充仁还教他中国的诗词、书法、道家思想……这些内容使埃尔热受到极大的启发。
在一次森林漫步中,张充仁让埃尔热注意到一棵老树:这棵树倾斜了,但树 枝却为了获取阳光而向上翘起。如果机械地画这棵树,它就会毫无生气,需要跟 随它的运动,画出像枝条一样向上生长的线条。
他们的合作还体现在更加具象的地方:张充仁参与了《蓝莲花》部分插图的工作,特别是书中所有汉字部分都是张充仁所填写的,埃尔热只需留下部分空白。
张充仁曾在1986年10月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他们的合作方式:“从最初的草图起,他画出所有的构图,每次都问我:无论是框架、风景、城市布局等部分,如何才能画得正确。他试图用中国墨水来绘画,但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于是我向他解释了中国绘画的技巧,并借助一本给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用的教科书来辅助说明。”
埃尔热说:“张(充仁)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向我展示了中国诗歌和文字的美,并让我学会欣赏它们。……风与骨的结合,意指灵感的气息与书写的刚劲之骨。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启示。同样地,我也应感谢他,正是他帮助我理解了万物的意义与内在本质:我指的是友情的意义、诗意表达的意义,以及自然之道的意义。”
漫画揭露日本侵华真相
自从1931年抵达比利时以来,张充仁就意识到,西方媒体没有客观地报道“九一八事变”。那时,日本在比利时颇受欢迎,西方人又几乎完全不了解中国,作为一名中国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向西方人揭示事情的真相。
张充仁建议埃尔热以“日本侵华”和同年发生的江淮大水灾这两起重大真实事件为《蓝莲花》故事的创作背景,并将自己的想法及对国家时事的微妙暗示,巧妙地融入故事和对话中。
这样的传播效果堪称神奇,不仅打破了过去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以艺术的形式让西方世界了解到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现实主义视角的引入,也让埃尔热的作品得以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探讨严肃问题,显著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埃尔热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张充仁)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对读者的责任。从那时起,我投入了更多时间,创作的故事也更加真实准确。”
漫画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甚至引发了日本驻比利时大使馆的正式投诉。
面对有关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张充仁鼓励埃尔热说:“别害怕!如果日本人生气,那是因为我们说的是实话。……日本威胁要把我们告到海牙国际法院?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没有散布谎言。你在《蓝莲花》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源于真实事件。那样的话,每个人都会知道真相,你也会举世闻名!”
埃尔热决心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继续为真理而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才一致公认,《蓝莲花》是欧洲第一本真实反映日本侵华真相的少儿读物。
暂时分别
张充仁在比利时的学习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曾经获得过比利时国王亚尔培金质奖章和布鲁塞尔市政府奖章。在他毕业之际,作为最高奖励,比利时政府给他提供了在最佳条件下开展职业生涯的机会:他不仅能获得一笔丰厚的报酬,还能免费入住一套公寓。然而,前提是,他必须加入比利时国籍。
张充仁经过一夜思考,发表了如下声明:我来比利时是为了学习艺术,接受伟大雕塑家的训练。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能成为他们的学生。我非常喜欢他们的课程,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来比利时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工作室和金钱。这些远非我的主要目标。在中国,与日本侵略者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我父亲年事已高。我必须回家。
1935年7月31日,张充仁告别了生活了四年的比利时。列车驶离站台时,他突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埃尔热。他高大、纤细、一如既往的优雅。他拼命奔跑,但为时已晚……列车加速,埃尔热逐渐化为一个模糊的身影。
此时,埃尔热的作品还有15页未完成。曾婉拒联合署名的张充仁,临行前在漫画的画面里悄悄写下自己的名字“充仁”,他以这样一种浪漫且感人的方式,提前与埃尔热进行了道别。
暮年再聚首
分别后,两位艺术家在各自国家、各自艺术领域奋斗着。埃尔热出版了二十余部漫画,张充仁成为了雕塑家,并且创办了“充仁画室”。
初期,两人还保持着书信联系。但在那个战事频发,且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像许多人间悲欢一样,到1936年12月,两人再也联系不上了。
或许是思友心切,埃尔热1960 年发行的第二十部漫画《丁丁在西藏》中,又一次将张充仁作为故事的主角,故事情节更仿佛预示着一场真实的邂逅。故事开头,张充仁写信告诉丁丁他要来欧洲。紧接着,报纸刊登了他在飞机失事中丧生的消息。丁丁不相信,开始寻找张充仁。当他历经千难险阻,在西藏的茫茫雪山上终于找到自己的中国朋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1975年,四处打听张充仁下落的埃尔热终于遇到了一位认识张充仁的中国人,并与张充仁重新取得了书信联系。
埃尔热在信中难掩兴奋之情。他写道:
“经过这么多年之后,能再次写下这三个字:“亲爱的张充仁”,我感到何等的喜悦!
“我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你重逢,并再次表达我忠诚的友情和最真诚的感激之情。
“是的,我要说的是:我的感激之情。不仅仅是感谢你当年在我工作上给与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感谢你所给予我的一切——那些你也许并未意识到的东西。
“因为你,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你让我发现了诗意,让我认识到无数新的事物。
“我记得,你曾向我解释人类与宇宙的统一;我仿佛又看见你、听见你在我家后面的一棵树下,向我讲述那棵树的生命……”
在通信之后,埃尔热就一直想来中国,看一看他的老朋友张充仁,看一看真实的中国,但是他的身体条件不允许做长时间的旅行,于是埃尔热基金会和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共同向张充仁发出了前往比利时访问的邀请。
1981年3月18日,张充仁得以再度远渡重洋来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国际机场,两人像《丁丁在西藏》里丁丁与“中国张”重逢一样,拥抱在一起,潸然泪下。分别时风华正茂,再见已是古稀。
张充仁重访比利时引起了轰动,无数信件寄来,电视台专门组织见面活动,许多欧洲人特地赶来,只是为了亲眼看一眼“中国张”本人。
然而,埃尔热此时已患癌症。他忍着病痛,陪着张充仁参加了包括比利时王后法比奥拉在内的众多人物的会面。两年后,埃尔热去世,震惊了整个欧洲,张充仁更是悲痛万分。
1989 年1月27日,张充仁接受法国文化部委托创作的埃尔热的胸像,在法国昂古莱姆市国际漫画中心揭幕,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出席了揭幕仪式。这座雕像后迁至昂古莱姆市埃尔热街道。
埃尔热去世十五年后,张充仁也去世了。经历漫长的64年,埃尔热和张充仁之间的故事结束了。
你把我画进漫画,我为你制作雕像——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把对方置于自己艺术的中心,让对方成为自己手里、心中的主角。相识于微时,暮年再聚首,怀揣着这样一份珍贵的友谊,他们一定温暖了彼此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