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晟 通讯员 蔡美兰
翰林社区邻里食堂,是桐庐最“年轻”的一家社区食堂,今年4月15日刚正式营业,却迅速收获了大批粉丝。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社区食堂“食话实说”升级版后,也有桐庐的读者留言,希望能帮翰林社区邻里食堂亮个相。
家门口的温暖厨房,“银发套餐” 很贴心
翰林社区邻里食堂,就位于社区办公楼的边上,室内面积约180平方米。运营方还在屋外用花箱围出了一块外摆区域,室内室外加起来,大约可容纳80人同时就餐。
上午10点半左右,这里就热闹了起来。走进食堂,明快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厨房里,厨师们熟练地挥舞着锅铲,炉灶上的火焰跳跃。葱油花蛤、香辣小龙虾、红烧肉、千张包、鲜炒鸡……虽然都是家常的食材,但通过炒、蒸、煮、炸、煎、炖等各种做法,制作出了丰富的菜式,依次摆上餐台,飘荡出诱人的香味。
这个时间点,来就餐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售餐窗口前,阿姨热情地招呼着,居民们排着队,相互唠着家常。食堂靠里侧是特地开辟的“长寿区”,提供专供老年人的“银发套餐”。只要年满60周岁,点一份两荤两素的套餐只要10元,90岁以上免费。
“我们每餐会从食堂烹饪的各色菜品中,挑选8样适合老年人牙口、脾胃的菜,组成‘银发套餐’。”食堂主理人李华芳说。记者看到,这天的套餐有红烧鸡块、香菇肉片、千张包、东坡肉等。
74岁的许龙根带着小两岁的妹妹排着队。他并不是翰林社区的居民,从家里过来有3站路,步行要20多分钟,但自食堂开业已经在这里吃了十多餐了。
“菜烧得合胃口,东西又干净又清口,价格也很实惠,有时候中餐晚餐都在这边解决。”言语间,许大伯对邻里食堂赞誉有加,“我妹妹还没来过,今天特意约她来感受一下。”
许大伯说,过去儿子一家和老夫妻俩一起住,厨房的活都归他,每天接送孙女,买菜做饭。现在孙女上初中,儿子儿媳也搬了出去,家里就老两口,但一日三餐还得照样做,既麻烦也不好买菜,“邻里食堂真是帮了我们老年人大忙。”
每天新鲜采购,从源头把控食材品质
翰林社区邻里食堂的主理人李华芳,在桐庐经营中式快餐多年,也承包过一些村镇社区的老年食堂和社区食堂。在她看来,社区食堂要办好,打造好自身的造血功能很重要。要满足老年人吃饭的成本开支,食堂就必须能吸引到年轻人来用餐。
所以在口味上,一部分菜品要满足老人需求,讲究软糯清淡,其余的菜色则更贴合年轻人的喜好,主打桐庐本土菜的香辣风格。而社区食堂的性价比也远比公司楼下快餐店要高:水蒸蛋2元/碗,小炒肉8元/碟,红烧肉10元/碟,最贵的白灼大虾也只要12元一份。这些是单点的小份菜,如果选择称重的自助餐形式,那每两只要1.98元。
“食堂的饭菜很好吃,干脆就都来这里吃,又卫生、又干净。”刚刚30岁出头的谢先生已经不记得自己第几次光顾食堂了。他是河南人,在一处项目上做水电工程,已经在桐庐待了一年多。平时吃饭,要么点外卖,要么随便找家馆子。翰林社区食堂开业后,他发现这里味道好,食材放心,价格也实惠,“终于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了。”
为了贴合年轻人的喜好,食堂甚至在内部装修上也朝网红餐厅靠拢,主打明快素雅。
食堂供应的养生炖盅挺受欢迎,摆出来没多久就售空了。厨师长季强说,炖盅是邻里食堂的特色菜,“像今天是鸡肉配山药和胡萝卜,明天会换成排骨炖松茸菌,后天可能是乌鸡配虫草花和红枣,每天都不重样。”
季强介绍,邻里食堂另一道招牌菜是小炒黄牛肉,用的是本地黄牛的里脊肉,搭配杭椒、芦笋或是菌菇和荷兰豆。“酒店里做这道菜,一般浆好后要过一遍油再下锅。我们的牛肉由于品质好,不需要过油直接就能炒,既能保持牛肉原本的香味,口感也更鲜嫩。”
“做社区食堂,肯定不是为赚大钱。无论如何,服务好老年人的初心不能变。”李华芳说,公司去年成立了集采中心,从源头上把控食材的品质和安全。而她这么多年也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几乎每天清早都要亲自去市场采购当天要用的鱼虾等河鲜,“必须亲眼看到是鲜活的,才能放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