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6:00:00
2024年,成都一老茶铺,居民正在打麻将。视觉中国|图
成都的茶馆可以说是一个麻将的世界,特别是在世纪之交,许多街边的茶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麻将馆。打麻将成为当时成都人,特别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风行的娱乐方式,也被批评为“麻将疯”,引起了不少的纠纷,甚至还在成都引发过关于生活方式的大讨论。下面只是记录一些我看到的打麻将的片段。
2000年7月11日,我路过和尚街梦思茶园,看到生意兴隆。两间屋,十几张茶桌,都挤满了老人们,当然也有几个中年人,可以说是“座无虚席”。这是一个典型的“麻将茶铺”,只喝茶不打麻将在这里是没有位置的,每张桌子都在打麻将。这种茶馆并不提供散客喝茶,而只是给打麻将的人提供服务,就是说至少一桌4个人。因为这家茶馆的规模并不大。打麻将4个人占一张桌子,如果有人喝茶要占桌子的话,就要影响生意,所以就干脆不提供喝茶服务。
在这里打麻将的人应该都是附近的居民。因为在家里打麻将有很多麻烦,一是没有麻将桌,另外大家的居住条件都不是很好。来了这么多人,喝水、招待、上厕所,这些都会有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麻将馆收费都相对低廉,所以给这些老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娱乐场所。
第二天,我又去了成温立交桥旁的峨影茶园。街口立有一茶园的招牌,成温立交桥在成都的西边,为成都到温江的一个交通要道。附近是峨眉电影制片厂,这个茶馆叫峨影茶园,不知是否和电影制片厂有关系。也可能是峨影的家属开办的,或者是这个房产属于峨影,等等。成都市档案馆也离这里不远。正因为离成都市档案馆近,在成都市档案馆看档案,中午档案馆休息的时候,我就去茶馆吃饭和午休。所以它才碰巧成为了我考察的对象。我考察的大多数茶馆,都没有刻意地选择,带有某种偶然性。所以在成都市档案馆附近的茶馆,我考察得最多。除了一些成都特别有名的茶馆,像大慈寺的文博大茶园,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会展中心的顺兴老茶馆,是专门去考察的,而大多数没有名气的茶馆都是随机造访的。
这个地区正在进行大的修建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所以这条街的街名并不是很清楚,一般就称“成温立交桥”。这里的交通很繁忙和嘈杂,前几天下过雨,到处都是泥泞,犹如一个建筑工地。可以想象,像这种地区如果是晴天的话,汽车一过,灰尘也会很厉害。
沿箭头上楼,见一大房间,里面幽暗。竹椅不像其他茶馆围着桌子,而是像电影院一样排成排,每排椅子前都有一矮长条茶几,以便放茶杯。椅子分两边,每边4张,共6排,中间是通道,共有椅子约五十把。前面放有一电视。这时约下午1时,没有放录像,大屋空无一人。另有一屋,有些人正在打麻将。一位擦皮鞋的妇女爬上楼梯,问在打麻将的人擦不擦皮鞋,果然揽到了生意。这一片地区正在修路,加上之前一天下过雨,到处泥泞,需要擦鞋的顾客不少。
老板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外县口音,看来现在的茶馆越来越多的是外地人在开。坐下要了一碗茶,问老板怎么没人喝茶?答现在学校放假了,故生意冷清。她说顾客主要是来看录像的学生,特别是对面的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学生。她说看录像是一人一元钱,包括茶水,当然茶要差一些。问有多少人才放录像?答至少六七人。晚上有二十多人看,一般一晚上要放三四部录像片,其实把成本一除,所赚无几。租房的开销占了大头,那间放录像的大房间一月房租一千多,小房间也要几百元。一会儿来个外省口音的汉子来租麻将,他们几个人在楼下的树下,那是一个热闹的街角,便打起麻将来。老板说出租麻将连带四碗茶,一般是10元,有时也收8元。
一会儿一个年轻人进来,看来是这里的常客,与老板搭讪了几句,要了一碗茶,坐在屋中间的椅子上。他并未主动与我搭话,也没参与我同老板的闲聊。我后来主动和他聊起来,得知他来自西藏,现在街对面的四川烹饪学校学习,到9月结束。现由学校安排住在校外,倒也自在。一个人在这里,业余时间很多,这个茶园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还可以看录像,打发无聊的时间。
第三天,即7月13日午饭后,我去了石人南路的清芳茶园。石人南路也在成都市档案馆附近,离西南财经大学不远。走进清芳茶园,发现没有一个顾客,买一杯茶,坐在靠门的桌旁,没有同老板多聊,老板约四十来岁,忙着下面条。我记下了挂在墙上的一些许可证以及内容。“消防安全许可证。单位名称:清芳茶园;经营地址:石人南路31号;法定代表人:李××;企业性质:个体;许可范围:茶水棋牌;发证机关:(盖章)。”此外,还有“税务登记证”“个体工商户经营执照”等。从墙上的资料看出,当时营业执照是四年的期限。另外,墙上还贴有《成都市门前“三包”责任书》《消防安全要求》以及《成都市爱国卫生“门内达标”责任书》等。
刚坐下不久,一中年农村妇女便在门口问擦不擦皮鞋,一元一双。她背一个包,里面是鞋油,各种擦鞋布等。她给我一双拖鞋,把我糊有泥的鞋提到门外,坐在自带的一个小凳上,先用牙刷沾一个小塑料瓶里的水,以便把泥弄掉,然后熟练地擦干净鞋面、上油、抛光等。
我出去同她聊了一阵,她说从乡下来,利用农闲时出来挣点钱,否则难以供小孩上学。一个月可挣两三百元,但生意不好时,一天仅擦到几双皮鞋。她说这比给老板打工自由,想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在这几条街,像她那样的擦鞋者,她说不下五十个。她的说法可能并不夸张,我坐在茶馆里约两小时,便有八九个擦鞋人路过,其中多是妇女。
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茶馆,看起来几乎都是老板的熟人。有的进门后,并不叫茶,而是“李姐,煮碗方便面”。开始我还以为来人是她的家人,后来发现好几个麻将客也都要李姐煮面,才意识到原来老板也给麻将客提供这种简单的饮食服务。这也应了我过去看茶馆资料留下的印象,就是成都的茶馆总是经营非常灵活,顾客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这也是茶馆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打麻将的主要是女青年,一个是抱婴儿的年轻母亲,一个是孕妇,一个打扮时髦二十多岁的女子还抽烟。随后更多的人到来,便发展了第二桌。我不清楚每局输赢是多少钱,但每局后我见钱丢来丢去,显然大家对一切都是明确的,用不着事前声明。当一位女郎从一桌移到另一桌,原同桌的一位说:“那你把这桌的牌钱付了”。估计是这位女郎输了,她想换一桌,看运气会不会改变。因为是输家,那么原来那一桌的麻将钱由她来付。反正规矩大家都很默契的,用不着特别地说明,估计她们是经常在一起打麻将的麻友。
露天茶园当然更是打麻将的好去处。2003年5月27日,我去了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的一家茶馆。草堂门票30元,许多成都人望而却步,但外地人旅游却非到此不可。那正是非典疫情期间,外地游客少,十分清静。不过,老人不要票,所以这里成为老人的乐园。
草堂寺有两个茶馆,都有老人们在打麻将。走进一个装修很不错的茶园,最便宜的茶8元,贵的有五十多元的。这里仍用三件套的盖碗茶。墙壁上挂的是木漆刻画的诗,都与茶有关。顾客很少,有三桌人在打麻将,另外有两个老人在喝茶休息,其中一人在看报,他们坐了一阵便离开了。显然,由于门票太贵,影响了人们进来茶馆坐。当然,免票的老人除外,但是这些退休老人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这里的茶比一般茶馆贵一些。
另一家档次较低的茶馆,我发现也是老人们在打麻将,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买茶,有的喝自己带的茶,有的甚至在喝汽水。这说明,茶馆的服务态度很好,老人们不买茶,仍然提供他们娱乐和休闲的地方,并不因为没有消费而赶走他们。
同年秋天,即2003年10月25日,我去了成都外东三圣乡顺兴花园。那天大学同学在这里聚会,这大概是我离开成都十多年来,第一次在成都过秋天。过去只有利用暑假的机会回成都进行考察和讲学,但是这年因为我得到人文研究基金的资助,一学年不上课,所以在夏天考察成都后,秋天又回来了。
三圣乡位于成都的南郊,非常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以种花和休闲为中心的农村新世界,促进了新乡村文化的兴起。成都居民周末喜欢到这里来买花、赏花,或者是休闲,完全取代了传统青羊宫的花会。离成都不远就能感受到优美的乡村景色,体验田园风光,回归大自然。
在三圣乡,可以说是遍地茶馆,哪里都有打麻将的,真正地展示了成都人的休闲和情调。来到这个地方,精神上就自然而然地有所放松,因为空气是新鲜的,景色是优美的,到处弥漫着花香,要不就是餐馆里飘出来的川菜香味儿。人们不是悠闲地漫步看花,就是在茶桌旁慢慢地品茗和聊天,要不就是懒懒散散地打麻将,或者是兴致勃勃地品尝美食。
那天没有出太阳,并不是完美的露天活动的天气。不过在成都平原,特别是秋天和冬天要见到太阳真的是非常困难,所以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阴天,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好心情,他们仍然在进行着户外休闲活动。看着这些人悠闲自乐的神情,我就想到其实享受生活并不是非要花很多钱,并不是非要到高档的地方。这种大众的休闲空间,适应了普通市民的需要。这是靠近大城市农家经济转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王笛
责编 邢人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