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农户 >
  • 再生稻下田,大英宝祥村种下“一种双收”新希望

    日期:2025-04-25 10:08:00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再生水稻迎来了栽种时节。4月22日,大英县金元镇宝祥村的田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户们抢抓农时,在水田里插秧育苗,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当日,记者在宝祥村看到,10余名农户正弯着腰在水田里将嫩绿的稻秧插入田里。他们手法娴熟,动作迅速,原本空荡荡的水田很快披上“绿装”。“

  •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振兴中的青春力量丨“育苗达人”梁正鲜:为农民提供高产的脱毒种苗

    日期:2025-06-03 07:07:00

    在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数千瓶草莓脱毒苗整齐地陈列在培养架上,在恒温恒湿光照条件下尽情舒展着嫩叶。在实验室一侧,梁正鲜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着草莓茎尖切片,进行病毒鉴定工作。“这次回学校,对今年基地筛选的草莓种苗进行脱毒栽培,也对学弟学妹进行实验指导。”梁正鲜一边说一边操作。2023年,梁正鲜

  • 《农民日报》报道 | 佳县:高粱播种正当时 科技助力绘新景

    日期:2025-06-05 09:02:00

    在榆林市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高粱种植示范基地里,一台台农机轰鸣作响,农户们紧跟机械作业节奏,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有序开展高粱播种。“今年我们采用‘订单种植’模式,与酒企签订了收购协议,销路不愁!”农户张丰介绍。近年来,佳县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优质酿酒高粱品种,与西凤酒集团签订原粮

  • 隆林:小蚕茧织出亿元产业

    日期:2025-06-17 09:46:00

    仲夏时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万亩桑园里,嫩绿的桑叶在微风中摇曳,标准化蚕房内,雪白的蚕茧层层叠叠,勾勒出一幅幅“桑海银茧”的丰收画卷。近年来,隆林借助“东桑西移”机遇,以“科技赋能+全链融合+政策护航”模式,走出一条石漠化地区产业振兴之路。   科技赋能,智慧养蚕提质增效。6月12日,在德峨镇德峨村的

  • 双轮驱动,擎画兴坪村振兴宏图——记白河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詹国新

    日期:2025-03-31 15:04:00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耀眼,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白河县麻虎镇兴坪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詹国新,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践行者。身兼双职的他,宛如一台强劲的引擎,为兴坪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带领村民驶向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人大代表要听民声,村支书要办

  • 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安全宣传进田间,三夏护航助农忙

    日期:2025-06-18 17:34:00

    麦浪翻滚穗飘香,三夏农忙正当时。为保障农事生产安全有序推进,切实守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组织开展“安全宣传进田间”活动,将安全知识与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全方位筑牢丰收季的安全屏障。本次活动中,由综合治理和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网格员及志愿者等组成的宣传队伍,走进乡间,通过

  • 驿马镇“小二农场”开始带货啦!

    日期:2025-04-01 16:31:00

    时值春耕生产关键时节,庆城县驿马镇李家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小二农场”党建品牌“党组织搭台、党员跑腿”的服务作用,聚焦群众需求,采取“统一登记、统一谈判、统一采购”的农资团购模式,为农户搭建起“省钱、省心、省力”的生产服务平台。“小二农场”党建品牌以“支部引领、拼单团购、农户收益”为核心理念,由村党支

  • 强降雨对农作物有影响 农技人员来支招

    日期:2025-06-27 17:57: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翟华山、孟强)近期,天气变幻无常,给正处于苗期的夏播作物带来考验。上周降雨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本周枣阳市又迎来新一轮降雨。市农业部门与农户齐心协力,及时开展夏播作物苗期田间管理工作,全力保障作物茁壮生长。6月24日,记者在七方镇刘寨社区看到,农户们正在疏通沟渠、喷施除草剂,市

  • 河南新县:一朵兰花的致富秘诀

    日期:2025-04-02 08:13:00

    一朵兰花的致富秘诀——河南新县大力推进兰文化产业园建设成效凸显河南新县兰文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利(左一)正在向农户介绍兰花养护要点。兰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精神世界。因而,兼具观赏与文化内涵的兰花,不仅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更凭借多元的产业融合,不断创造出显著的经济价值。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位于大

  • 稻田里来了05后大学生,带着技术“爬山”,守护千年农业文化遗产

    日期:2025-07-10 19:34:00

    暴雨初歇,浙南山区的梯田蒸腾着湿热的水汽。上海海洋大学学生任美心深陷泥泞,手中的秧苗歪斜倒下。年过半百的陈阿婆俯身示范:“五指握根,直插三寸深。”当任美心终于插稳第一株秧苗时,汗水已浸透衣背。“插秧不是体力活,是门学问。”她在实践日记里写道,“更大的学问,是如何守住这门千年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暑假,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