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宁夏日报一线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9:52:00    

“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不能太急躁。”这句温馨的话语,如今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沉重。近年来,儿童精神科门诊人满为患,这一现象背后,是无数儿童青少年深陷心理困境的无奈,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心理问题低龄化与多样化趋势明显

“以往,学习困难门诊的就诊人群以13岁以上孩子居多,尤其是15到18岁的青少年,13到15岁的次之。然而,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9到12岁,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数量显著增加。这些孩子因情绪问题,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回避社交等表现,却以学习困难为由来就诊。其中很大一部分存在抑郁等情绪问题,还有些存在注意缺陷、多动或智力缺陷等问题。”银川宁安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常少华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来就诊的青少年存在划伤手臂、大腿,甚至打多个耳洞、舌钉、唇钉等不同程度的自残。他们并非单纯追求“时髦”,而是通过自残宣泄情绪。“情绪激动时痛感下降,划伤时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快乐因子),能暂时缓解痛苦,甚至逐渐成瘾。”常少华解释。

“有自伤行为后,我有时候会拍照片发朋友圈。其实一方面是想寻求关注,另一方面是为了宣泄情绪。”因为打了十几个耳洞而感染住院的13岁女孩小薇告诉记者。

据《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2022年):约15%—20%的青少年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如划伤、抓伤自己),其中超过70%的青少年表示自伤与情绪调节(缓解悲伤、焦虑、烦躁)直接相关。约60%的青少年称自伤是为了“暂时忘记心理痛苦”,30%表示“身体疼痛能让大脑冷静”,10%提及“自伤后会感到放松甚至愉快”。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报告(2024年)》显示:连续自伤行为超过6个月的青少年中,52%出现对自伤的“渴求感”,表现为即使无负面情绪时仍会划伤自己。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内啡肽—多巴胺奖励回路的长期激活有关。

在采访中一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曾接诊过一个初中的女生,因成绩没考好而心烦,之前就有划伤行为。某天她用冷水洗澡,可能因冷水降低了痛感,划伤比平时深,看着血流出来还很兴奋,后来因血流太多害怕呼救,被发现时血压已偏低,接近休克。“她起初并非想自杀,只是想通过划伤缓解情绪,且她其实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

同时,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涵盖两类。一类是器质性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等;另一类则是心因性问题,像焦虑情绪、抑郁状态以及因学习压力过大、社交障碍等引发的心理困扰。

当下,还有部分青少年深受“容貌焦虑”的困扰,进而陷入体象障碍的困境,出现过度整容的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明明拥有挺翘的鼻子,却主观认为其“塌陷”,从而反复进行鼻部整容手术;在完成鼻部整容后,又觉得眼睛形态不佳,进而对眼睛进行整容;眼睛整完后,又觉得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缺陷。实际上,这类孩子背后隐藏着焦虑和强迫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十分必要,而非单纯地通过整容来解决。若不重视心理层面的干预,仅依赖整容手段,极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症结何在?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其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当下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却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过度宠溺包办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其他事情一概不用操心。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普遍人际关系较差。由于缺乏社交机会和沟通技能,他们难以与人相处,甚至常常与老师对抗,难以融入集体。例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交流时也常常表现出冷漠或敌意,这背后正是家庭过度保护导致其社交能力发展受阻。”常少华告诉记者。

家长的不当态度与认知偏差,常给孩子带来严重伤害。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仅一两个月,自身觉察力强,便主动告知家长“最近情绪不佳,想去医院”。家长随即带其就诊,因病史短、症状轻,孩子后期恢复迅速。然而,另一些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症状已持续数年,家长却觉得“去医院看心理问题如同去精神病院”,不愿带孩子就医,甚至认为孩子“太矫情、太脆弱”。即便孩子好不容易说服家长前往医院,确诊需要治疗时,家长还会纠结“吃药影响大脑”,致使治疗拖延。最终,这些孩子的恢复效果远不及早期干预的孩子。

部分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成绩,而非健康。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因抑郁症休学,家长在咨询时嘴上说“考成什么样都行,不给压力”,可离开诊室时却问医生:“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学?”

复杂的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在某医院青少年精神科,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学生被老师扇了耳光后,家长坚称孩子的抑郁症是“老师打出来的”,要求医院出具证明去告老师。但医生评估发现,孩子本身有多动障碍、抽动障碍,且父母离婚,家庭环境复杂,抑郁症是多因素导致的,老师的行为只是诱因之一。复杂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家长缺乏边界感,同样会让孩子陷入心理困境。一名来就诊的高一男孩性格内向、腼腆,从小学到初中只有一个好朋友,两人关系极好。男孩称,若不是这个朋友陪伴,自己可能会孤独至死。但他上高中后,朋友没考上高中,他父母便禁止他们来往,称跟其朋友在一起他会变坏。男孩逐渐没了朋友,再加上高中学业压力大,他变得孤僻,情绪极差,还会划伤手臂,出现自伤行为。男孩跟医生说,妈妈没有界限感,对他的干涉过多。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容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习成绩常被视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关键标准,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为取得好成绩,他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自我否定、感到绝望,进而通过自伤行为发泄内心痛苦。

校园霸凌更是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采访中医生告诉记者,今年接诊了多起因校园霸凌引发抑郁的案例,涉及肢体殴打、语言侮辱等。有孩子因被同学孤立、传“黄谣”、含沙射影地嘲讽,出现情绪问题,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家长还因此报警,警方到医院做了笔录。比如有个孩子提到,同学经常“内涵”他,用指桑骂槐的方式攻击他,让他自尊受创,逐渐不愿上学、回避社交。校园霸凌不仅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对其心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足和误导,也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困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个16岁中卫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家里人听说银川市兴庆区南门广场附近有一家医院宣传称可一天内治好抑郁症。虽然一天要花6000块钱,但为了孩子能好起来,家长还是带着孩子去了。可结果呢,孩子在那儿花了不少钱,吃了一些药,折腾一天回到家,抑郁状况却毫无改善。“其实这孩子得抑郁症,和家庭、学业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对抑郁症的认知有偏差,加上国内对这类心理问题普遍不够重视,才让一些不正规的医院有了可乘之机。”常少华说。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导致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盲目寻求不正规治疗,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还可能延误孩子的治疗时机。

宁夏心源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陈沛其表示,社会交往减少、生活方式不健康、学习压力过大等是造成青少年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如今,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和电子设备上,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导致社交能力下降,情绪调节能力变弱。他们习惯通过电子设备与他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相处,遇到问题时也难以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放慢脚步 静待花开:多方合力破解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面对这一困境,需家庭、学校、社会和专业机构携手共进,形成强大合力。在今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李艳丽结合调研成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心理影响深远。李艳丽委员建议,家长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如此一来,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又能增强其责任感。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而非忽视或指责,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宁夏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体系,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大心理疏导工作力度,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室,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也至关重要,这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教师还应多关心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社会层面需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支持。应鼓励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配备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提高心理诊疗水平。同时,持续加大公共医疗供给,为有需要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多心理治疗资源。此外,要扩大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不容忽视,这能增强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其能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结合李艳丽的建议,还需营造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加大与社区等协同力度,构建校内校外防护链。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公益项目:精准帮扶,助力困境儿童

一些公益项目也在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积极努力。“益”起成长困境儿童心理援助项目便是典型代表。该项目针对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面临单亲、贫困等困境的儿童及其家长,精准聚焦困境儿童心理疏导、爱与陪伴、生命价值教育等需求。

项目运用社工专业+心理专业双专业手法,开展情绪调适、认知重建、行为管理治疗小组等活动,帮助困境儿童热爱生命,找到内心力量,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影响严重的个案,项目还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困境儿童的问题及其根源,助其走出困境。同时,项目开展亲职教育促进亲子沟通,给予家庭支持;开展公益宣讲及志愿服务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校园环境,链接家庭、社区、学校支持系统,帮助困境儿童回归正常学习生活,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该项目自2020年开展以来,已持续四年,共开展活动176次。其中,针对20位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60次,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形式的治疗小组活动主题12个36次,社区活动80次,建立了线上线下支持系统,受益困境儿童家庭150个,困境儿童及其家长450人,累积受益困境儿童及家长3752人。项目实施以来,得到青少年、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广泛认可,困境儿童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我们必须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温暖的关怀,为他们撑起一片健康的心理蓝天,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轻松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实习生 马存玲 刘红梅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