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18:24:00
7月9日,北京中考考生就可以查询成绩了。7月13日起,家长和考生将开始填报志愿。今年是北京实施新中考的第一年,新政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往年数据的参考性下降。那么,与往年相比,今年中招报志愿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学主任吴冰峰,请他来为考生和家长详细解答。
吴冰峰介绍,今年校额到校政策有很大变化,即覆盖范围全面扩大。以往,校额到校主要针对一般公办初中,而今年所有初中校,包括民办初中和优质初中都被纳入其中,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机会通过校额到校进入优质高中。市教委《关于做好202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年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确保了今年校额到校的招生计划。
在录取条件方面,也有一些调整。由于中考总分从670分降至510分,校额到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应调整为430分,同时综合素质评价需达到B等级以上。此外,虽然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总分,但部分区对这些科目的等级也提出了要求,比如朝阳区就要求报考校额到校的学生这几科需全A。
校额到校名额的分配遵循多个原则,首先是按照初中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进行分配。比如在东城区,学生规模较大的初中校获得的校额到校名额相对较多,同时,会向普通初中、农村校倾斜,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且,民办校和公办校在名额分配上遵循相同规则,享有平等机会。
名额分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各区教育资源情况、学龄人口变化等进行动态调整。各区教委在每年招生前会公布详细的《校额到校名额分配表》,明确每所初中对应的优质高中及名额数量,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校额到校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统招考生报志愿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校额到校、集团校直升等升学途径的增加,统招名额会有所缩减,这使得统招分数线可能会上涨,中等偏优的考生在统招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考生的志愿填报逻辑需要重构。校额到校录取主要依据校内排名,考生要结合本校的名额分配情况和自己的校内排名来填报志愿。在统招志愿填报时,由于统招剩余名额减少,考生可能需要更加谨慎,不妨适当降低预期,采用“冲稳保”的策略,合理拉开志愿梯度,优先选择录取概率较高的学校,避免滑档。
校额到校政策的调整,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对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策略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务必仔细研读《校额到校名额分配表》,清晰了解本校可报考的优质高中及对应名额。同时,要精准定位考生在校内的竞争力,制定合理的志愿填报方案。在填报志愿时,统招志愿既要填报最理想的学校,也要预留保底空间。同时,不同区域的政策存在差异,像东城、西城等核心区竞争激烈,考生也可同时关注市级统筹等跨区招生途径;而远郊区考生可利用校额到校名额占比高的优势,优先考虑本区优质高中。
当然,今年校额到校政策的变化如同“风向标”,也给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提了个醒儿,那就是:要重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4科的学习。虽然这4科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良好的等级成绩是参与校额到校竞争的重要条件。此外,今后综合素质评价的权重也很可能会增加,考生平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