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8:47:00
当晚霞褪去最后一道金光,
多数家庭围坐屏幕前时,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湖面上,
正有数十个家庭踩着桨板滑入夜色。
他们参加的“夜探亚马逊”亲子桨板活动,
已成为今年夏天以来
最受欢迎的户外亲子项目之一。
安全亲水,吸引家庭的第一块“磁石”
8月17日晚上六点半,天光尚未完全褪去,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码头边已整齐地摆放好数十块色彩鲜艳的桨板。教练高建华拍了拍手,将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和略显好奇的家长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船桨立直,不要倾斜!落水了别慌,抓住板子,它就是你在水上的‘家’!”高建华洪亮的声音在湖面传开。他一丝不苟地讲解着救生衣的穿戴、桨板的操控以及落水后的应对措施,这是每次活动雷打不动的“第一课”。
“夜探‘亚马逊’听起来有趣,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高建华介绍,公园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活动提供了很好背景,活动开展前他们对水域进行了系统排查和清理。除了要求人人必须规范穿戴救生衣外,他们还在水域布置了荧光导引灯带,每块桨板都悬挂了仿虫串灯和荧光浮球,便于识别和定位,并有专业救生员驾驶冲锋舟全程跟踪保障。
“很多人觉得桨板是极限运动,但其实它的亲水性很强,门槛低,上手快,安全系数非常高。我们特意将活动安排在每周三、周五、周六的傍晚,这个时段不仅能让大家欣赏到最美的黄昏落日,还能体验从日落到星空的完整过程。”高建华一边帮孩子们调整救生衣扣带,一边提醒家长正确穿戴救生衣。
“它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你几乎是坐在水面上滑行的,和水的关系特别亲密,这是其他运动很难给的感觉。”据他介绍,这项夜间探险活动今夏以来已开展了近二十场,几乎场场报满,累计参与人数五百余次,其中八成都是亲子家庭。
从“见虫就怕”到“水下探秘”,孩子的改变在水中发生
“理论知识”结束,终于到了下水时刻。
孩子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欢呼着、小心翼翼地坐上属于自己的桨板。最初的兴奋很快被一丝紧张取代,水面轻微的晃动引来几声小心翼翼的惊呼。
“慢点慢点!妈妈你稳住啊!”小女孩紧张地蹲在板上,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母女俩的桨板在原地笨拙地打转,引得周围一阵善意的笑声。
高婉婷看着自家女儿战战兢兢的样子,忍不住笑着吐槽:“你看她现在这样子,在家看到一只蟑螂都能尖叫着跳上沙发。带她来这,就是想让她‘野’一点,别那么娇气。不光看虫,还得看看水下的鱼、岸上的草、天上飞的鸟,真正接触一下大自然,锻炼下胆子。”
很快,在教练和家长的鼓励下,最初的慌乱被征服欲取代。
孩子们开始尝试站立,学着用桨叶拨开清波,注意力完全被水下可能闪现的神秘生物和周围的环境音所吸引。那一刻,对虫子的恐惧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平时我劝她一百句‘别看iPad了’,不如带她来这里十分钟。环境逼着你必须关掉屏幕,用真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这种‘被迫’很治愈。”高婉婷补充道。
回归岸边,孩子们浑身湿透,筋疲力尽,但眼睛里闪着光,嘴里不停地向父母复述着刚才的“历险记”。家长们则显得松弛,交换着彼此孩子落水的趣事。
在教练高建华看来,这片水域不仅是运动的场所,更是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很多家长平时是指挥者,但在这里,他们和孩子成了‘队友’。一起害怕,一起发现,再一起欢呼。”高建华站在一旁观察到了更多,这种共同经历一种微小的、可控的冒险,是亲子建立情感连接最快的方式。
从家长爱好到亲子活动,新颖运动形式催生家庭新传统
来参与活动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家长的兴趣驱动。
余雪松已经玩桨板三年,是个业余爱好者,今天特意带孩子来体验。“我自己玩桨板两三年了,比较感兴趣。夏天在水上划划,特别解压。”
除了带孩子来这种安全的公园体验,平时他也会和“板友”们去周边更开阔的水域运动。“这项运动成本可控,入门级的装备一两千,如果不想买,很多俱乐部都提供租赁服务,一次几十百来块。”余雪松补充道。
“我们这代父母,总想带孩子体验些不一样的。”家长徐海一边检查桨板一边说,“桨板既新鲜有趣,又能全家参与,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家庭休闲娱乐的固定活动。”
这种由成年人兴趣衍生出的亲子共享模式,加上运动本身自带的休闲、社交和自然属性,让桨板运动成功“破圈”,从一项小众运动发展成为备受都市家庭青睐的周末消暑新选择。
在夜色笼罩的水面上,这种新颖的运动显露出了促进亲子关系的特殊价值。
“那一刻她紧紧抱着我的胳膊说‘爸爸你好厉害’。这种完全的信任和依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能感受到了。”回忆起女儿在黑暗水道中从恐惧到惊喜的转变时,徐海的语气变得柔和。
桨板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块板子,更是一个逃离喧嚣、连接亲子关系的独特入口。一起保持平衡,一起探索未知,运动本身已不再是重点,它悄然成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让亲子关系在桨起桨落间得到深化。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宋士岚
图片 | 由受访机构提供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韩洁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