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18:03:00
新华社济南7月20日电(记者叶婧)走进山东潍坊高密大牟家镇的一处农田,成方连片的玉米已长至及膝高,叶片青绿、茎秆健壮。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看这玉米长势,谁能想到播种时只用了原来一半多点肥料。”高密市禾益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莉说。
刘莉所说的,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主导构建的一次性施肥技术。“就是在小麦、玉米播种时种肥同播,肥料一次性施入,后续不追肥,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刘兆辉说。
2021年,刘莉第一次听说这项技术。“当时真不敢相信,一般都认为肥多了是好事。”刘莉说,那时种小麦至少要施两遍肥,一次是每亩120斤左右底肥,另一次是春天每亩30斤至40斤尿素。
“要相信科学。”抱着这种心态,刘莉从合作社3000多亩地中,选出900多亩试验,按照每亩80斤至100斤的标准一次性施肥,居然取得了每亩1400多斤的高产量。
用肥量少了,人工费省了,粮食产量不降,刘莉没想到:“粮食种植还能‘减肥’增产!”与此同时,刘兆辉则更关注一次性施肥技术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的作用。
“一次性施肥技术体系在减氮20%条件下,氮效率提高了7.3%至26.4%,减排超30%。”刘兆辉说。
刘兆辉在麦田中调研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新华社发
粮田“减肥”,中低产田怎么办?“人瘦生癣,地瘦生碱。”刘兆辉和团队发现,一次性施肥的理论、专用肥料产品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在快速改良中低产田、提升其产能方面也有用武之地。
“土壤有机质、肥力提升了,就算盐分仍然存在,粮食产量也能提升。”刘兆辉说,他带领团队集成创新了盐碱地“以肥降盐—促生抗盐—循环沃土”技术模式,两年就能将土壤盐分从0.4%降到0.2%以下,有机质提升0.1个百分点,实现作物增产10%至20%。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穗东家庭农场负责人隋延峰就是这一技术模式的受益者。“好的时候,粮食亩产提升10%。”隋延峰说。
东营地处渤海湾畔、黄河入海口,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面积超300万亩。目前,隋延峰农场中的大豆、玉米长势正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中重度盐碱地。“采用刘老师的整套技术模式后,之前很难‘对付’的中重度盐碱地,土壤变肥、渗透性变好,粮食产量自然变高了。”隋延峰说。
“中低产田找到有效的肥料利用模式进行治理,能为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更多良田储备。”刘兆辉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