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巴西大豆与全球化共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6:49:00    

近年来,巴西大豆产业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公布的数据,2024/2025年度巴西大豆预计产量约达1.68亿吨,较上一年度增长14%,将创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上大受欢迎,再次彰显出其对巴西出口经济的重要贡献。

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巴西还是一个粮食作物匮乏的国家。而今,巴西得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很大程度应归因于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的有效结合。

巴西大豆产业的初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规划与扶持。20世纪60年代末,巴西政府在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启动了一项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计划,其中大豆种植被纳入夏季作物序列。为此,巴西大规模开垦了塞拉多等新的农业区域。

塞拉多地处巴西中西部,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土地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种植。不过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就出现了——由于当地土壤酸性较高,从南方引进的大豆品种并不适宜在此地种植。为此,巴西国家农业研究所大豆部门展开集中技术攻关,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能够在巴西热带气候和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新品种。同时,政府还通过国有银行向大豆种植农户提供资金,加快推动小规模种植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并修建了大量道路,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国际交易渠道。

在1976/1977年度收获期,巴西生产了1200万吨大豆,绝大部分产自南部地区。到2000/2001年度,这一数字达到3840万吨,其中中西部地区已成为主要的大豆种植区。巴西国家农业研究所大豆部门负责人亚历山大·内波穆塞诺表示,20世纪70年代,巴西的生产率中位数约为1.6吨/公顷,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超过3.6吨/公顷,“这些增长主要得益于巴西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投资”。

伴随大豆产量的增长,巴西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逐步分化为家庭农场和商业化运作大农场两种模式。其中,家庭农场生产的粮食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巴西人家庭消费79%以上的食品由家庭农场生产;而商业化运作大农场生产的粮食则主要用于出口。

随着国际市场对巴西大豆的需求越来越大,巴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推动农产品自由贸易,为巴西大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大豆的需求急速增长,火热的中巴大豆合作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中巴大豆贸易长期稳定。作为大豆消费大国,中国的年需求量约1.1亿吨。巴西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大豆供应国。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自巴西进口7465万吨,占比71.1%。

双方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合作。一方面,中国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品(化肥和农药等),成为巴西的主要进口产品;另一方面,种业合作也日趋深入。比如,中资公司隆平巴西是巴西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研发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自2018年开始推动相关育种项目,并推动双方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的交流。

最近几年,巴西大豆产业又面临一项新挑战——伴随大豆产量的提升,巴西森林砍伐现象也浮出水面。有关国际组织还发起了一场抗议与农业相关的热带雨林砍伐运动,主导世界大豆市场的主要跨国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不购买在砍伐森林形成的新农地上种植的大豆。针对这一质疑,中国与巴西不断加强可持续农业合作,中国也由此成为巴西大豆产业绿色转型的好帮手。

为帮助遏制巴西大豆生产过程中的毁林现象,自2019年起,中粮国际对巴西的一些农场进行土地监测,绘制了风险地图,建立起“大豆可追溯体系”,还对当地农民开展了相关培训。目前,中粮国际已实现自巴西直接采购大豆的100%可追溯。

2023年10月份,中国中粮集团创新性地建立了国际可持续农产品认证标准——“中粮国际负责任农业标准”,旨在推动大豆生产供应链的绿色升级。2024年,中粮集团成功向国内交付了首单完全符合“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标准的巴西大豆,这标志着中巴在可持续农业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突破。

当前,在美方发起新一轮关税战的背景下,中巴由大豆牵引的互利共赢的自由贸易更显难能可贵。

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斯科特·格尔特表示,此前,“美国每三行或四行大豆中一般就有一行是中国购买的”,但如今,高昂的关税已经“事实上切断了美国农民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联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满载近7万吨巴西大豆的“光辉”号外籍货轮缓缓停靠在中国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中转作业区。随着国际形势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巴西大豆的采购量明显增加。根据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中转作业区统计,4月份,巴西大豆装卸量达70万吨,同比增长超三成。

由美国大豆协会等组织共同创立的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称,许多生产商都在指望本届美国政府最终能找到一个互利的解决方案,但持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上次贸易战的记忆,正考验着他们的乐观情绪。“人们会问,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萨特觉得,赢家是巴西农民,输家是美国大豆种植户。而究其根本,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自由贸易依然是推动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引擎,将政治私利凌驾于自由贸易之上才是造成输家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这样的互利共赢佳话不仅局限于中巴。除了巴西大豆,还有阿根廷牛肉、厄瓜多尔白虾、智利车厘子、秘鲁蓝莓、洪都拉斯咖啡等越来越多的拉美优质农产品不断丰富着中国百姓的餐桌。此外,近日中国和阿根廷、委内瑞拉、乌拉圭等19个拉共体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机制,对接需求、凝聚共识。

中巴大豆合作的成功实践,不仅印证了南南合作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内在逻辑,唯有打破壁垒、深化互信,才能释放出资源互补的乘数效应。

面对逆全球化杂音,巴西大豆的全球化之旅以共赢叙事证明,主动融入多边体系、构建韧性供应链,正是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答案。这片热带土地孕育的“金色奇迹”,将继续在开放与合作中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建民 李俊霖)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