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20:36:00
近日,辛口镇荣登“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声誉评价TOP100”。众所周知,这个农业小镇的故事,始于“五河环抱”“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承载“运河水”“蒙金土”“勤劳人”的耕作精神,有着“国礼沙窝”的久名远扬。如今,又缘何能够登上国家级榜单?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辛口镇第六埠村视察时指出,希望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把乡村产业发展好,让农民日子过得好,把“创造幸福生活”扎扎实实的做好,就是对殷殷嘱托最好的回应。一年多以来,辛口努力夯实“京津蔬菜第一镇”的硬实力,擦亮“国礼沙窝”的金招牌,创新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新实践。以一个农业小镇的日新月异,展示了致力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样板。
中国农业产业强镇(蔬菜类)品牌声誉前十
2025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声誉TOP100
夯实从“菜篮子”到“金饭碗”的硬实力
这片3.5万余亩天然富硒土壤,年产蔬菜达2.8亿公斤,占全区产量的83%,以一镇之为保障了全市近五分之一的蔬菜供给。其实,真正让辛口脱颖而出的,是科学发展、久久为功、为民利民的“硬核”实力。
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多年来,基于1.5万栋大棚的设施农业基础,辛口在找寻一条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业的道路。但同时,逐步壮大的500余家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以及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正在凸显出辛口独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此,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不搞一刀切、不做过头事,辛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这一年以来,辛口镇积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打响“富硒健康蔬菜”品牌。以“津农精品”打造为契机,加强籽种研发、品种选育、标准种植、品牌营销等环节把控,做强“沙窝萝卜”“大杜庄葫芦”“沁美冬瓜”“卫河之鲜辣椒”等特色产品品牌优势,让“一村一品”更有市场,让农民增收更有盼头,写好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土特产”文章。
持之以恒,走好“最快”的脚步。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浙江用20年的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重塑了浙江农村环境,造就万千美丽乡村。辛口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走好“坚持”这个“最快”的脚步。今年以来,以破解农田环境“脏、乱、差”难题入手,开展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年行动,把园田环境清整行动列为一项重点工作,划定重点片区,集中开展攻坚整治。整治过程中,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干部包村、村居包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两个多月以来,地里散落的废弃农膜消失了,大棚四周的废弃骨架、薄膜不见了,沟渠池塘清澈了,道路两旁干净了,乡村和田园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小,但不能不美,“小而美”的烟火辛口、诗画辛口正在一步步、一幕幕地呈现。
千条万条,老百姓的事情是第一条。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辛口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同步推进水利工程设施重建、农田基础设施提升、道路修复等多项灾后重建项目,项目进度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4月中旬,随着最后一块防水板铺设完成,第六埠灌排泵站顺利实现封顶,标志着辛口镇水利工程设施重建工程项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洪水过后的第二年,升级的棚室,全新的道路,安全的设施,“在六埠看见美丽乡村”矗立在清新的千亩稻田中央,铺展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画卷,连续两年超过灾前水平的蔬菜粮食产量,重启了老百姓重建家园后的幸福生活。
创造从“土特产”到“国字号”的品牌力
如果说蔬菜产业是辛口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沙窝萝卜则是这方沃土上最耀眼的明珠。这棵有着300多年种植历史的萝卜,当下,已经不仅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天津市继小站稻之后第二个进入“国家队”的农业特色品牌。从“土特产”到“国字号”,辛口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闯过“三道关口”,解开了沙窝萝卜的品牌重塑密码。
第一关:信任关。“真假沙窝萝卜”曾一度引起哗然。2024年以来,辛口镇强力推动沙窝萝卜品牌保护工作,编制了《沙窝萝卜品牌保护管理办法》。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创新实施“五标一码”标识系统,包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标识、“津农精品”标识、“沙窝萝卜”商标、“沙窝”字型标和防伪码。这套体系如同给沙窝萝卜办了“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彻底杜绝了“李鬼”横行的乱象,实现“国礼沙窝”这块金字招牌淬火提纯。
第二关:产业关。龙头企业带动与产业联合发展是沙窝萝卜品牌壮大的关键。2024年,西青区成立沙窝萝卜品牌建设工作专班,区、镇、村、供应链企业四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260亩核心示范区。谷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供应链龙头企业,与300多家农户签订“订单制”合作协议,实现统一籽种、统一指导、统一包装销售。这种“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一致性,又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
第三关:品牌关。如果“土特产”要是外部营销跟不上,消费者自然不会产生消费行为。辛口镇多措并举,持续宣传和推介“沙窝萝卜”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目前,沙窝萝卜成功入选天津市10个重点打造的“津农精品”品牌,在天津地铁3号线开通“丰收号”地铁专列,在CCTV1重要时段播出《津农津品·津津有味》广告,知名度推向新高,带动了农商对接、产销对接,已经走向了全国农展会、山姆超市,正在探索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我们常说“工匠精神”,其实沙窝萝卜要守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商标,而是辛口这方水土的历史传承和“耕种精神”,这种为了“守住”而进行的开拓,正是品牌重塑的核心密码。
突破从“田间地头”到“赋能融合”的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现代化大农业的“大”,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规模上,更蕴含着产业体系健全、产业化水平高、生产力先进的丰富内涵。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下,辛口镇也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径。
科技赋能焕发了新的发展生机。走进辛口镇开心家庭农场的蓝莓种植区,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关键数据,农场主通过手机就能实现一键查看和控制棚内滴灌流量。加名农场则利用AI技术获取农作物种植参数,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使农场在摘果期外只需两三名农民即可维持日常运行。科技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数字营销开启了新的乡村时代。第六埠村民张凤文从蔬菜种植者变身为“人气主播”,将带着露珠的蔬菜直接从田间送到消费者餐桌。种植大户郭芝振每天直播超过10小时,"沙窝老郭"的名号在电商平台叫响,高峰时一天能卖1000多单。机关青年干部和村居后备力量搭建“家乡宝贝请上车”平台,以“后浪”特有的方式带货辛口“一村一品”。据统计,辛口镇已经有100余名农户拥抱“自媒体”时代,“从农田到手机屏”的销售模式,不仅缩短了流通环节,更为农产品赋予了情感价值和故事内涵。
农文旅融合拓展了新的增值空间。辛口镇在第六埠村打造全市首家“创富工坊”,以空间换服务、换资源,售卖农特产品、乡村文创,开发水岸露营基地,策划“寻迹悟行”、红色教育、农业研学等10余条教育培训路线,去年以来吸引7万余人次前来参观、游玩。宣家院村盘活闲置12年的农业项目,打造“泽沐淇园”,形成近南站高端农旅休闲业态。同时,辛口镇通过成功申报革命老区项目资金,打造蔬菜精品园、平津战役战地医院旧址等12个农文旅融合项目,让辛口面貌焕然一新。这些创新实践,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休闲、教育等多功能拓展,创造了“1+1+1>3”的融合效应。
解开农业小镇登上国家榜单的密码,我们看到了从“菜篮子”到“金招牌”的坚守,从“土特产”到“国字号”的奋进,从单一生产到多元融合的开拓,合起来正是一幅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在奋力推进“强镇富村三年行动计划”的路上,辛口镇正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为关键,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继续书写农业强、产业精、环境美、治理优的新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