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9:5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咸文静
同样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村子,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却探索出不同发展路径。这是记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和河东乡王屯村采访后最大的感受。
相传明朝时期,贵德城建成后,于甘肃河州拨民四十八户来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又拨世袭百户王、周、刘三人,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由此形成“贵德三屯”(即王屯、周屯、刘屯)。
地处黄河南岸巴吉西山、铁巴拉南山脚下的上刘屯村,靠着临近西久公路的优势,外出务工成为村民除种植、养殖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河东乡王屯村,全村572户、2236人,是贵德县人口最多的农业村。跟上刘屯村一样,大多数村民依靠种植、养殖、务工挣钱养家,但不同于上刘屯村的是,王屯村在产业发展上更加多元。
建在村上的贡菜加工企业为村里的3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咸文静 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两村的发展特点。
上刘屯村,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最近这几年,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修建村史馆……传统古村落所特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为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这种变化中,一些村民敏锐地捕捉到发展的契机,农家乐、民宿、露营地、土特产销售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出现。
该如何概括村民思想上的转变?村民秦琼的尝试很有代表性。
今年31岁的秦琼是一名退役军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看到省上想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新闻,想到家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际情况,他觉得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巧合的是,秦琼的这种想法,跟父亲秦学元不谋而合。于是,他便回村张罗着在老家建起“老家印象”民宿。俗话说上阵父子兵。秦琼年轻、脑子活,又有相关从业经验,对顾客需求、线上推广颇为擅长;退休后的秦学元懂历史、有阅历,对于老家心里始终有着一份情怀,这让他在民宿细节打造上多了几分乡愁。通过抖音、美团等平台的推广,如今,“老家印象”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产业振兴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段创业故事,可以看成上刘屯村依靠传统古村落的魅力试水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生活在上刘屯村的村民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振兴发展传统村落里的特色产业,就会吸引像秦琼一样的年轻人回村发展;而他们发展得越好,传统村落的造血功能就越强,这样的正向循环才能让传统村落真正“富起来”。
跟仅靠西久公路、在乡村旅游上探索前行的上刘屯村相比,王屯村的发展道路少了几分传统村落的痕迹。一方面,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80公顷土地,种植青稞、玉米;另一方面,组建的农机服务队为当地农民提供托管服务。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招商引资进来的贡菜加工厂,不仅每年给村里分红,还解决了村上30多人的就业问题。
即便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子,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生龙也认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乡村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人、更多想法。以他个人为例,高中毕业后,辗转各地务工。听说家乡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在全县122个村里排在末尾,2017年,毕生龙选择回到家乡。正如前文所罗列的那样,依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农机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方式,不仅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村集体经济也一路发展至全县甚至全州前列。
对于未来的发展,毕生龙希望能从传统破题。正如他说的那样,其他两个村子都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倘若王屯也能入选,那村上的古宅、古建筑便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梳理至此不难发现,无论是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正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上刘屯村,还是期待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正依靠多元的产业形式促进村庄发展的王屯村,目的都是乡村振兴。
目前,青海有18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西北首位,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县。
从文化铸魂到产业富民,这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都在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之路。希望每一座传统村落都能成为展示“大美青海”历史文化的名片,每一缕乡愁都能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每一个有乡土情怀的人都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