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2:40:00
又到了5月11日“中国肥胖日”,您是否还因肥胖问题“徒伤悲”?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将科学减重视为全民健康工程。快一年了,您自己的“体重管理”实施了吗?
到底怎样叫胖?管理体重,要一辈子控制饮食吗?减肥就吃羽衣甘蓝?
减肥?咱不一定胖
管理体重,要看秤,但不能只盯着秤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副主任医师金丽霞指出,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肥要综合考察三个数据:体质指数(BMI)、腰围和体脂率。
BMI=体重(kg)/身高²(m²)
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我国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18.5为体重过低;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不过,对于BMI这一单一指标,金丽霞指标,只看BMI可能会“误判”两类人:一类是肌肉型健身者,他们因为肌肉量较多,BMI指数通常会高,但其实这类人体脂率正常或较低,并不肥胖;另一类是肌少症性肥胖者,他们的BMI指数虽然在正常范围,但肌肉量很少,脂肪含量高,需要练一练。单看BMI不够,就要再综合看看腰围和体脂率了。
体脂率是人体中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能更直接、精准地反映人体脂肪水平。根据《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正常男性体脂率15%~20%,女性体脂率20%~24%为理想范围;当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0%时,可被诊断为肥胖。不过,公众不管是自己还是去健身房测,体脂率都很难测准。
日常生活中,腰围更好测量。腰围是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成年男性一般建议不超过90cm;成年女性一般不超过85cm。腰围不光是可以判断肥胖与否的一个指标,其是否正常,也与很多慢性疾病息息相关。如果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85cm,需要警惕“中心型肥胖”。这种情况下,内脏的脂肪含量可能已超过正常标准。
吃与不吃?平衡比极端更有效
金丽霞指出,减肥的核心大家基本都知道,就是制造“热量缺口”,但不是说要节食,不是“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盲目节食还会让身体开启“节能模式”,更难出现“热量缺口”。
管理体重,怕过度,也怕维持不住。“管住嘴”如何兼顾效率与可持续性?
相关的饮食干预方法有很多,例如:高蛋白饮食法、轻断食法、生酮饮食法、低热量饮食法等等。金丽霞指出,其中,低热量饮食法操作起来相对最简单:在原摄入量的基础上减掉1/3,比较适合长期坚持。此外,对于“上班族”来说,金丽霞推荐可以尝试“5+2”轻断食法——5天正常进食,周末2天控制热量。
此外,金医生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吃”的小细节,有助于提升减肥效率:
消耗≠放纵许可证
很多时候,我们运动了,但还没瘦,就先更饿了。金丽霞分析指出,运动带来了一些能量缺口,一定程度提升了基础代谢率,同时,刺激胃肠道分泌激素,这些都让我们在运动后会感到饥饿。但如果此时迫不及待地犒劳自己,进行代偿性进食——通过过量摄入来弥补运动消耗,很可能不小心就吃超了,使摄入热量远超刚刚的运动支出,进入“越运动越想吃”的恶性循环,反而“越减越肥”。
那么,运动后饿了怎么办?金丽霞建议,可以在运动结束后进行15~20分钟的低强度活动,比如散步、拉伸,来缓解饥饿感。如需进食,可优先补充鸡胸肉、无糖酸奶等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奖励自己炸鸡、奶茶。
安全减肥是场持久战
金丽霞指出,减肥的本质是终身健康管理。数据显示,短期管理体重达到目标后停止管理,复胖率达50%~70%。体重下降后,基础代谢率通常随之降低,如果此时放松饮食和运动,身体会因代谢适应不足而快速反弹。金丽霞强调,达到目标体重后需要巩固3~6个月,让代谢系统逐步适应新状态,此后可适度调整饮食,但不可再让高热量成为自己的日常饮食习惯。
针对减重速率,金丽霞表示,以月为单位,体重降幅不宜超过5%,每周建议减0.5~1公斤左右。她解释,快速减重容易导致肌肉流失,反而会降低基础代谢率。科学减肥要兼顾减脂与肌肉保护,渐进式调整饮食结构、结合运动习惯,建立可持续的“吃动平衡”,长期管理。
减重不是和食欲对抗,而是与身体和解。盲目跟风“网红减肥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监制丨白中华
记者丨富赜
编辑丨彭毓姬 刘飞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