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伯乐故里寻“伯乐”·教师篇丨成武县南隅小学赵永红:深耕语文教育,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7:48:00    

编者按:

近年来,成武县聚焦聚力“打造全市一流教育品牌”的高品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一线教师,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成武县教体局推出系列报道《伯乐故里寻“伯乐”》,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近这些优秀教师。今天推出《赵永红:深耕语文教育,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大众网记者 王文博 刘德龙 成武报道

在成武县南隅小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她手持课本穿梭于教室与走廊,用诗意的语言点燃学生对文字的热爱;她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温暖的笑容化解学生成长的困惑。她就是从教25年的语文教师赵永红,一位用匠心守护教育初心的“点灯人”,以文化浸润童心的“深耕者”。

廿五载耕耘:以初心守护教育净土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彼此成就。”这是赵永红始终秉持的信念。25年来,她扎根三尺讲台,将最美好的年华倾注于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面对每一届学生,她坚持“以生为本”,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设立“班级公约”让学生成为规则制定者,绘制“成长树”文化墙记录点滴进步,通过“值日班长轮岗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在她的班级里,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民主的对话。学生们自主策划主题班会,从环保议题到传统文化,从学习方法到心理健康,每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学会担当。所带班级连续多年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更以“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成为全校标杆。家长动情地说:“赵老师不仅教孩子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课堂革新: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语文课要有‘三声’——笑声、掌声、辩论声。”赵永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使用“情境·探究”教学法:在《桂林山水》教学中,她带领学生用彩泥塑造山水模型;讲解《草船借箭》时,组织学生开展“三国辩论会”。她将课堂搬进田野,让学生观察麦苗生长并撰写观察日记;带领学生排练课本剧,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人物情感。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独创的“读、品、悟”三步学习法:晨读时,学生伴着古筝曲吟诵诗词;精读环节,通过思维导图解析文本脉络;拓展阶段,结合生活实际撰写“微写作”。这种“沉浸式”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期待的“精神盛宴”,所带班级语文成绩连续五年稳居年级榜首,指导学生获省市级作文竞赛奖项20余次。

阅读赋能:为生命注入源头活水

“阅读是通向世界的窗户。”赵永红在班级推行每天30分钟自由阅读、每周一节读书分享会、每月共读一本经典。她自费购买图书组建“班级图书馆”,设计“阅读存折”记录成长,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好书流动起来。

针对留守儿童阅读资源匮乏问题,她发起“亲子共读计划”,利用周末家访指导家长开展家庭阅读。在她的推动下,班级人均年阅读量突破50万字,多篇学生作品发表于《小学生作文选刊》。正如学生小涵所说:“赵老师教我们读书,更教我们读懂生活。”

以爱育心:做特殊儿童的“摆渡人”

面对留守儿童小宇(化名)的沉默寡言,赵永红坚持每天与他谈心,发现他对天文感兴趣后,特意购置科普书籍并陪他观测星空;当单亲家庭学生小萱(化名)因自卑拒绝交流时,她组织班级生日会,让同学们用贺卡传递温暖……25年来,她累计家访500余次,建立“特殊学生成长档案”32份,用爱心为50余名困境儿童点亮心灯。

她常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允许孩子‘慢慢开花’。”在她耐心引导下,曾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小浩(化名),如今已能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叛逆期的留守儿童小军(化名),在她的鼓励下成为校运动会旗手。这些蜕变背后,是赵永红用母爱般的关怀书写的教育奇迹。

文化传承:在童心中播撒文明火种

作为语文教师,赵永红深知文化传承的责任。她开发“诗韵童年”校本课程,将《论语》《唐诗三百首》融入日常教学;结合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制作青团、编五彩绳,在劳动中体悟文化内涵;创编“古诗新唱”韵律操,让经典诗词在运动中焕发新生。

在她指导下,学生自编自演的《离骚》情景剧获市级一等奖,原创诗词集《童心咏流传》被县图书馆收藏。当看到孩子们在元宵节提着自制花灯朗诵诗词时,她欣慰地说:“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鲜活的生命教育。”

从青丝到华发,赵永红用25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她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更似一位园丁,在文化沃土上培育着祖国的花朵。面对荣誉,她淡然一笑:“我愿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每一株幼苗向阳生长。”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