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9:32:00    

陈兴杰

乡村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儿童的教育权益,也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改变乡村面貌、培育新型农民、提升乡村发展治理水平的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是加快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行动,对确有需求的村小和教学点进行改扩建;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完全小学幼儿园建设;统筹办好“两类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同时,一方面要立足当地特色,创新教学与生源培育模式,精准引进适配教学人才,制定“一乡一策”的精细化教育发展规划,靶向吸引专业师资。另一方面,需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带动人才”的培养机制,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薪酬福利,增强岗位吸引力,激发优秀毕业生返乡从教意愿。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推动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任职任教;通过集中培训、置换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教育。二是推动县级政府履行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大县级政府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农村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辅助作用。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应发挥市场的辅助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创新农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探索“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深度融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的动态衔接,推动产教协同发展;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推行“双岗型”教师制度,实现教师企业实践与校内教学的双向赋能;深化“互联网+教育”应用,完善农村学校数字化教学环境,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办学、协同育才。二是加强农村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农村教育的创业导向功能,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三是加强农村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加强乡土文化课程建设。编写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乡土文化读物,将其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着力培养具备深厚乡土文化情怀的师资队伍;推动乡土文化社会服务进校园,拓宽文化传承路径。

优化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一是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多元化办学。二是完善农村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校长负责制。三是深化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加强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行动,借助“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学生享有优质教育。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