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0:53:00
烟火侗寨 非遗生香
——靖州“四·八姑娘”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掠影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通讯员 胡耀文 陈俊名
(5月5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岩脚侗寨的青石板路上,百余名身着银饰盛装的侗族姑娘挑着竹篮鱼贯而入。)
芦笙吹彻千峰月,侗锦织来万缕春。5月5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岩脚侗寨的青石板路上,百余名身着银饰盛装的侗族姑娘挑着竹篮鱼贯而入,竹篮里黑米饭的清香与米酒的醇厚交织,将千年非遗的烟火气揉进了初夏的晚风里。这场以“侗寨女儿归·四八姑娘团圆盛会”为主题的2025年怀化夏季村晚非遗传承活动,让游客在芦笙与欢歌中触摸到了活态传承的文化肌理。
(村民与游客在村歌会上一同放声歌唱。)
(数千人参加的篝火晚会。)
寨门口,姑娘们用拦门酒仪式迎接八方来客。“远方的贵客哟,喝下这碗酒,山水情谊长……”歌声未落,游客已被姑娘们的热情感染。穿过风雨桥,鼓楼广场变身“非遗聚宝盆”。一元起拍的侗琵琶、雕花蜜饯、侗族剪纸等手工艺品引发游客竞相举牌。58岁的非遗传承人罗先梅坐在长廊下,刀起刀落间,冬瓜皮上便浮现出栩栩如生的“姑娘”图案。“雕花蜜饯是侗家姑娘的‘指尖情书’,以前用它传递心意,现在要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巧思。”她的工作台前,游客们排起长队,争相体验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
夜幕降临,云雾溪畔的篝火映红了笑脸。80余名游客赤脚下田,在摸鱼比赛中溅起阵阵水花;百米长的合拢宴上,老皮扣肉、血鸭的香气飘向星空,身着蓝靛侗衣的阿婆用竹筷夹起黑米饭,塞进年轻游客的掌心:“吃了这口饭,就是侗家的娃。”
这场盛会的热闹背后,是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岩脚侗寨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侗族大歌、芦笙舞等16项非遗项目植入景区,每年吸引上万名师生研学写生,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我们不仅要让非遗活在舞台上,更要让它长在泥土里。”岩脚村党支部书记杨雨指着寨门口的非遗工坊说,“年轻人在这里学织侗锦、唱大歌,老手艺就有了新传人。”
当最后一缕炊烟消散在鼓楼飞檐间,姑娘们的银饰仍在月光下叮咚作响。这场延续千年的节日,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世界: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间烟火里的呼吸。
(喝拦门酒。)
(岩脚侗寨的长廊。)
(村民与游客在村歌会上一同放声歌唱。)
(游客们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大楼上观看节目。)
(岩脚侗寨的少女们正在逛街。)
(“鼓楼聚宝·一元侗礼”竞拍活动,游客踊跃参与。)
(小朋友们最爱的抢鱼塘活动。)
(人气爆棚的套大鹅比赛。)
(千人合拢宴。)
(游客体验“高山流水”。)
(飞山剪纸传承人明春与雕花蜜饯传承人唐艳。)
(58岁的非遗传承人罗先梅坐在长廊下,刀起刀落间,冬瓜皮上便浮现出栩栩如生的“姑娘”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