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到期日”前夕大集合产品批量更换管理人!中信、中信建投、广发陆续“官宣”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陷入僵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7 16:4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临近合同截止日,券商资管纷纷为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广发资管、中信建投证券、华安资管、东海证券、中信证券资管、光大资管在内,至少已有6家券商(资管)提交了公募基金变更注册申请,并获监管受理,涉及近5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

此外,5月14日,中信证券资管一次性发布了1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本次持有人大会即为了审议变更管理人相关事项。此前,中信证券资管申请将这17只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已获得监管受理。

“变更管理人符合监管要求,能够避免产品清盘,由公募基金管理上述产品也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事实上,变更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的背后,券商资管的业务布局也呈现一些新变化。

记者注意到,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大型券商依旧在推进公募“牌照”的布局,其更倾向于走公私募业务并举的发展路径;而部分中小券商的资管业务则呈现侧重特色化产品线、发挥内部协同作用等特点。

近50只参公产品拟“改名换姓”

对于目前还未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而言,为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是避免其“清盘”的最佳选择。而目前选择这种变更方式的,又多为原本就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券商。

5月6日—5月9日,广发资管先后提交了5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变更注册申请,并获得监管受理。

待变更完成后,这5只产品将由广发基金管理,产品名称会变为:广发乾元价值增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消费智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昭利中短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平衡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乾利一年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

同时,今年2月、3月,广发资管先后提交了1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变更注册申请,同样变更为由广发基金管理。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券商拟变更旗下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

5月9日,中信建投证券旗下4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变更注册申请获监管受理;4月30日,华安资管旗下2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变更注册申请获受理;4月8日,东海证券旗下1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变更注册申请获受理。

较早之前,今年1月,中信证券陆续为旗下19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申请变更管理人并变更注册名称,计划转由华夏基金管理;1月—2月,光大资管先后提交了1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注册变更申请材料,这些产品将转由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

不难发现,上述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接盘方”均为相关券商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在曾衡伟看来,券商之所以将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由控股基金公司管理,主要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监管与合规需求。依据监管规定,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后,若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无公募基金牌照,产品到期后需清盘、延期或变更管理人。因此,将产品变更至控股基金公司管理是符合监管要求且能延续产品运作的合理之选。

第二,资源与专业互补。在公募基金产品的管理上,控股基金公司经验丰富、运营体系完善,券商将参公大集合产品转交前者管理,可借助其投研、风控、运营等专业优势,提升管理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第三,业务战略调整。部分券商资管未来可能会聚焦私募等高附加值领域,与公募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转移参公大集合产品至控股基金公司,有助于券商资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业务。

另一方面,曾衡伟认为,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券商的操作具有示范意义,通过为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展示了其利用股东资源整合业务的优势,为其他券商提供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上述中信证券资管的变更事项已有最新进展。

5月13日、14日,中信证券资管分别就1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一事发布了份额持有人大会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第二次提示性公告。但这些变更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信证券资管称,《资产管理合同》有效期限内管理人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的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或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资产管理合同》可以继续延长期限,即使本次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中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仍有权不进行上述变更管理人和变更注册事项。

公募化转型如何破局?

事实上,为合同即将到期的参公大集合变更管理人,正是当前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

客观而言,在公募基金市场上,参公大集合产品很难凭借业绩表现脱颖而出,加之近年来公募“牌照”审批趋缓,使得不少原本计划布局公募业务的券商资管难以突围。

据Wind统计,截至5月15日,在主动权益类参公产品中,中金进取回报A、东海证券海睿健行B、东吴裕盈一年持有期B最近一年的回报率分别为43.80%、21.81%、20.05%,排名行业前三。

而在所有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近一年业绩排行中,上述3只产品的排名分别为第157、第827和第981,与绩优公募基金有着不小的差距。

业绩不够出众的情况下,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管理规模普遍较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不足1亿元的参公大集合产品,占比接近四分之一;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产品,占比超过六成。

其中,规模不足1亿元的以主动权益类参公产品为主。

曾衡伟指出,参公大集合产品与公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差异较大,前者的投资相对均衡,而部分公募基金的高收益源于集中投资高增长板块。

此外,投研“根基”不同也是导致两者业绩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曾衡伟提到,券商资管在投研资源投入和人才储备上不足。同时,公募基金品牌和渠道优势明显,而参公大集合产品在这方面比较薄弱,限制了资金募集和规模扩张,进而影响收益。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当下,券商资管是否会调整“公募业务布局路线”?券商资管整体发展策略又有何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大中型券商资管2025年的业务布局主要呈现三大趋势:

第一,继续申请公募牌照或设立资管子公司;同步推进公私募业务。

在2024年年报中,中信证券透露,2025年,中信证券资管将持续推进公募牌照申请;中信建投证券提到,要稳步推进资管子公司设立,打造一流券商资管品牌。

招商证券指出,2025年,招证资管将致力于打造有券商特色、公私募并举发展的稳健型券商资管机构,持续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券商资管在资产创设、产品定制、客户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二,持续完善产品线,加强投研团队建设。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进一步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客群多元化、专业化经营。加强产品规划布局和场景化设计,打造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稳定的产品系列。

中信建投证券称,2025年,公司将以打造全能型资管机构为目标,聚焦市场和客户需求,进一步完善丰富产品线,推动多元化产品布局;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加强深度研究和策略储备,多举措提升投资业绩表现。

第三,加大国际业务布局。

例如,中信建投证券表示,2025年,将继续构建多资产类别的全谱系资管产品线,进一步开发多样性的投资策略,优化跨境服务流程,强化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华泰证券表示,2025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继续立足集团全业务链体系 ,全链路打通境内外渠道,积极推动业务 国际化拓展;以跨境业务寻求增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