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个字画贩子的博物馆“保卫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1:05:00    

8月20日中午,下了从徐州到曲阜的高铁不久后,一个中年男人脚踩布鞋,戴着帽檐被磨出线头的白色棒球帽,匆匆跨进博物馆大门,开口便问:“上午来了几个人?”得到9个人的答复后,他叹口气,转身走进办公室,整理几张“新到”的水电费催缴单。这天最终的参观人数定格在16人,而博物馆有26名员工,几乎日日如此,工作人员比观众还要多。

这个男人叫刘晓,在曲阜开了一家名为希晓古今的教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存放着他30年来收集的4万件文物。最近,一则关于他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火了:“56岁亿万富翁散尽家财,自建博物馆,只为给流浪文物一个家”。许多人被这个故事打动。

流量带来了曝光,也照出另一面现实。很快,几名前员工的讨薪视频经由算法关联进入大众视野。批评接踵而至:有人称刘晓是拖欠工资的“惯犯”,让员工为老板的情怀买单。面对争议,刘晓有一套能够自洽的逻辑,尽管这套逻辑很多时候不能严丝合缝。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字画贩子,在打一场孤独的博物馆“保卫战”,“欠工资是事实,恰恰说明我做这件事有多难。”

从字画贩子到博物馆馆长

事情的缘起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初中毕业后,刘晓进入徐州当地的纺织厂做工。一次限电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上个世纪80年代,电力供应远不如今天稳定,刘晓所在的纺织厂有时还会因为限电停产一周。1987年,闲来无事的他在工厂停产期间,索性与同伴一道前往北京游玩。

在北京一家琉璃厂附近的古玩店里,刘晓被墙上的字画吸引住了目光,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作品的价格。那一刻,他想起,在徐州做教师的外公家中,也堆放着不少字画,而且大多因历史原因被搁置在角落。

刘晓将外公的部分字画带去北京售卖。最终,这批字画以两千多元的价格成交。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7元。这笔意外之财,相当于刘晓4年工资的总和,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字画交易的甜头。

敏锐的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尚未被发掘的领域。回到徐州后,刘晓跑遍全市的废品回收站。他买了BB机,挨家挨户发放手写名片,在那个“艺术品投资”概念还未完全成型的年代,刘晓是较早学会如何辨别哪些“废品”可能蕴藏价值的一批人。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有时就能挣得20多万元。

外公后来得知刘晓一直在买卖字画,提醒他,“别光顾着挣钱,字画里面是有知识的。”这句话也点醒了刘晓,他一边经营字画买卖,一边将存款投入到文物收藏。

刘晓在和各种字画、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时不时能够感受到老物件把书本里的知识激活的瞬间。那些沉默的文物,成了他的社会老师。“古代书院里的学生到底是什么身份?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清楚。”直到刘晓收集到一批书院试卷,纸页上盖着一个小圆圈,里面工整地写着“举人”两个字,他才慢慢厘清,究竟是哪些人有资格在书院里读书。

为了收集文物,刘晓做过不少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情。20多年前,他用母亲的房屋拆迁款买下一份清代的状元试卷,因此母亲在外租房住了4年。“最初收集这些东西,想的是将来出本书。”说这话时,刘晓脸上带着骄傲,他始终认为自己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带着一种文化人的自尊,“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不只是一个商人。”

再后来,故事便渐渐为人所知。2006年,刘晓来到曲阜,紧邻“三孔”景区,创办了状元文化博物馆。他说,“这里是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当时有很多领导支持这一决定。在这里,博物馆是否能盈利,我没有那么在乎,因为光是在徐州做字画生意一年还能赚个两三千万。文物都存放在家里,万一被一把火烧了怎么办?我就是想给它们一个家。”

随着收藏的文物日渐增多,刘晓近些年着手换址扩建改造,建立希晓古今教育博物馆,名字取自他和儿子的名字,并于202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割裂的两面评价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刘晓的形象都是割裂的。有人觉得,他是“散尽家财守护文物”的悲情英雄;也有人认为,刘晓既然有财力,能够开办民间博物馆,就应该对员工负起责任,而不是把工资“一拖再拖”。

刘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记者尝试从与他有过交集的不同人口中,拼凑出一些琐碎的侧面。

一位曾接送过刘晓十多次的网约车司机回忆,他不止一次在车上听到刘晓打电话,内容大多与“拖欠工资”有关。司机有些困惑,“我是个粗人,对文化方面的事情不感兴趣。不过,那点工钱和动辄几十万元的藏品比起来,不算什么,卖掉一部分字画,应该能解决不少问题吧?”

更令他难以理解的是刘晓的态度,“听他讲话,底气特别足,就好像欠钱也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停顿片刻,他又补充道:“可员工背后是一个家庭,也要生活。不能拿自己的情怀,让别人买单。”

记者多次尝试与几位在网络上发文讨薪的员工联系,截至发稿前,无人愿意接受采访。

一位多年前曾经在状元文化博物馆工作过的员工向记者透露,对于近期互联网上讨伐刘晓的声音,她并不感到意外。早在2020年,她几千元的工资就被拖欠了数月,而且有类似经历的不止她一人,而是至少有十多个人。多次讨薪无果后,她最终通过劳动仲裁,才拿回工资。

在她看来,刘晓是拖欠工资的“惯犯”,很会拿捏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而且主要奉行“拖字诀”,不会明确说不还钱,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还钱,就无从知晓,对待员工态度也很强势。这位员工说,“他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收集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文物。”

“这个人反正是不讲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一位曾与刘晓合作的工程方负责人这样评价他。在多次催要工程款后,他最终通过法律途径才得以解决问题。“他是牵着你走,有时候会用‘兄弟帮个忙吧’作为借口,还款则是今天许了明天,明天许了后天。”

“大多数民间博物馆的性质确实很难盈利,但是得保证基本经营,让员工有口饭吃”,在曲阜开设文玩店的店主对记者表示,真正的收藏家一般是“藏而不露”,而刘晓很明显是在“有目的地挣钱”。这位店主认为,刘晓在讲述自己收藏的文物时,有时会夸大文物价值,在圈内人看来,实际价值则要打折扣。

记者在裁判文书网查询到一则在2024年与刘晓有关的判决,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判决结果显示,被告刘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济宁某工程公司货款99674元及违约金。在天眼查上,有4件涉及曲阜市希晓古今教育博物馆的司法案件。案由包括民间借贷和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关于这座耗资数千万元的私人博物馆,并非只有批评的声音。有附近商户说,“他把一生挣的钱都投到这里,很了不起。做生意赚钱的人很多,但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的太少。”网络上,支持刘晓的声音显得更多一些,不少全国各地的网友看到刘晓的相关视频,表达想要前来支持这样的“孤胆英雄”和他所开的博物馆。

一场孤独的博物馆“保卫战”

8月20日,记者在希晓古今教育博物馆见到刘晓。为了节省开支,整座博物馆关闭了空调,员工们只能使用风扇降温。不到几分钟,刘晓的脖颈上布满汗珠,他调侃,“馆里要比室外还热。”

针对争议,刘晓回应,资金危机是从2025年4月底开始集中爆发的,当时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购买高铁票,消费、出行受限。刘晓将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则归咎于前几年生意不好做,他的字画资产大幅度缩水,拖欠此前开设状元文化博物馆的房租一直没能还上。直到7月份,他还清欠款之后,才能继续乘坐高铁。

当被问及是否还有固定资产时,刘晓坦言名下仍有房产和汽车,一再强调这些资产也已大幅缩水,所以此时卖出去不划算,解决不了所有资金的缺口。目前,二期博物馆建设也已落地,但是因为缺钱布展,所以迟迟没能开工。

刘晓算起账来,“我在徐州的别墅购入价是1500万,行情好时有人出价2800万。但现在市场报价只剩1050万。至于汽车,今年都没打算过年审,暂时不准备开了。”刘晓还说,手中已无可售卖的字画用于还债,“我现在就是中介,帮别人卖画、收画。”

在他口中,这是一场“凭一己之力”在坚持的博物馆“保卫战”。他提到,“有人给我开价上亿、上千万,要入股或者是买我的博物馆,我不卖,人家是图利的,但我不是,投资这个博物馆,我从来没计算过一天能挣多少钱。这些文物,就像是我的孩子。”

回应各项争议时,刘晓的表现呈现出多面性。一面是他不避讳这些纠纷的存在,一面是他认为自己固然有错,但是和他有纠纷的人也有过错,所以才造就如今的局面。

记者提到,有工程合作方称刘晓不按时结款,刘晓便将有过纠纷的几个合作方细数了一遍,认为是合作方的工程做得不到位,所以不能按时结款。对于员工的讨薪,他则表示,这些员工是最了解他经营情况的人,还有的员工则是业务能力有问题,对他心怀不满。刘晓称如果他有钱,肯定不会欠薪,但是目前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关于员工的讨薪问题,刘晓还称,“感到十分愧疚,但并非主观故意拖欠工资,而是消费受到限制,无法继续贷款。”目前欠薪的员工有6人,累计欠薪金额大概在24万元,他承诺半年之内会陆续还清。

在博物馆的运营上,刘晓坦陈自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例如谈到60元的门票定价时,他认为价格确实偏高,他把原因归结为受到部分旅行社的“忽悠”,“他们告诉我这个价位游客可以接受,我就信了。”但他随即强调,博物馆是按照打造“中国教育博物馆”的标准来建设和运营的,“绝对值回票价。”

经营上的“欠缺”还体现在他个性中的“较劲”。有些时候,刘晓身上的“商人属性”似乎淡去。8月20日下午,4位从青岛专程赶来的大学生通过私信联系他,希望在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刘晓爽快地答应了请求,并免去门票费用。此外,他不愿意接待儿童旅行团,理由是低龄孩子难以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

面对经营上的窘迫,刘晓不得不反思,“我以前不知道博物馆开起来之后,怎么让它挣钱,现在确实得回到现实中来。我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回徐州做字画生意,另一条腿就是通过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博物馆。”

采访的最后,记者向刘晓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今债务缠身,有没有后悔过开博物馆?”“嘴上我说后悔,其实心里是得意的,别人叫一声好,有钱也买不到。”刘晓话锋一转,“但如果再让我在文化和钱之间做选择,我会先选钱,再去做文化。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对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顶 ↑ 底 ↓